(1601—1676) 明末清初浙江海寧人,初名繼佑,字伊璜,一字敬修,號輿齋,晚號釣叟,或稱釣史。游粵時或隱名為左尹,別號非人氏,學者稱東山先生。明崇禎六年舉人。南明魯王授以兵部職方主事,后回里講學。以曾名列參校南潯莊氏所修《明史》,被捕。相傳得昔年曾予資助之將軍吳六奇奏辨,得免。有《罪惟錄》、《國壽錄》、《東山國語》等。
查繼佐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他五歲開始跟父親讀四書,七歲跟母親學詩。他的母親沈氏是處士沈宗武的女兒,通音韻反切之學,工詩文。查繼佐學習十分刻苦。十一歲時,他在臨近一個學館就讀,午間不能回家吃飯,早晨要帶粉餌去作為午餐。他往往一面走路,一面高聲朗誦讀過的書,有時把粉餌撒在沿路都全然不知。十二歲時,他到遠處讀書,住在學館,要自己做飯吃。由于他努力學習,十五歲就“文譽日起”。
二十歲時,查繼佐家道中落,開始在當?shù)刈鲔訋熅S持生活。由于他聲譽很高,富家望族都搶著聘請他。他一面教書,一面讀書。三十三歲時,他考中舉人后,寄居西湖南屏,讀書,講學,直到明朝滅亡,方懷著“亡國”的隱痛,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
查繼佐不僅是一個學問淵博,在史學上很有成就的學者,而且是一個具有高度民族氣節(jié)的抗清志士。公元1645年閏六月,魯王朱以海在紹興稱“監(jiān)國”。他聽到消息后,毅然渡江去參加了魯王政府。他在魯王政府,初任兵部職方主事,監(jiān)鄭義興軍,后遷職方員外兼御史監(jiān)軍,官至兵部職方司郎中。在魯王監(jiān)國的一年中,查繼佐在浙東地區(qū)親自率軍抗擊清軍。多有所獲。為了西征,他費盡心血。親自組織兵力,派人設間行探,秘密聯(lián)絡太湖等地義旅,互相接應。可惜當時魯王政府內(nèi)部分裂,政治腐敗。他的主張?zhí)幪幵獾匠钢猓茨軐崿F(xiàn)。
公元1646年六月,清軍攻占紹興,魯王政府復亡,查繼佐輾轉(zhuǎn)回到家鄉(xiāng)海寧,發(fā)憤著書立說。公元1652年,查繼佐52歲,離家到西湖覺覺堂講學,旋又主講杭州鐵冶嶺之敬修堂。各省學子不遠千里前來就學,成一時講學之盛。從此,查繼佐一面講學,一面著書,一直到去世。
查繼佐一生寫過很多種書。沈起《查東山年譜》說查繼佐“全集一百二十冊,約八千余頁”。其中大部分是歷史書,特別是關于明清易代之際的歷史書。可惜大部分已經(jīng)散佚,現(xiàn)流傳下來的只有《罪惟錄》、《魯春秋》、《東山國語》,《釣業(yè)》數(shù)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