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人際關系復雜,特別是在與人交往中,不得不分清好壞。此文中荀子提出的“三者”,損益忠奸可一言辨出。
損益忠奸可一言辨出
《荀子·修身》有言:“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其意是批評我而且批評得恰當的人,是我的老師;贊揚我而且贊揚得恰當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諛奉承我的人,是害我的敵人。
荀子主張“性惡論”,故在待人方面上會刻意區分,這其實也是在強調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告誡世人為人處世不應以個人喜好為標準,而要真心誠意地分清君子與小人的差別。
若是不分善惡,任憑個人意氣行事,則有可能被小人蒙騙和欺詐而后悔莫及。因此,從荀子這一觀點出發,除了修正己身之外,也要學會如何辨別是非善惡之人,從而能在人際交往中建立起正常關系。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
《論語》有言:“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身邊的父母長輩也許對我們嚴厲斥責過,但其目的都是為了后輩在人生長河中少點磕碰,少走彎路;或許也有些同輩親朋好友對我們諄諄告誡過,這是難得的,他們的勸誡批評就如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經常指正自己。
而面對批評,則需做到如漢代班固所說的那樣:“豁然大度,從諫如流。”正確看待他人的批評以及要禮待這些恰當批評自己的人,這樣才會把這條漫漫人生路走得更好。
是我而當者,吾友也
是我而當者,吾友也
“待君子,不難于恭,而難于有禮。”是《菜根譚》里的一句話,其意思是對待品德高尚的君子,做到對他們恭敬服帖并不難,難的是遵守適當的禮節。
很多人對一些地位或者聲望較高的人,一般都會以禮相待,但這種情況下,最難做到的是禮節有度,往往很多人因過度贊揚從而突顯奉承阿諛之態。
對于來自他人的贊美,是一種對自己本身的客觀認可。但要注意其中的尺度,“滿招損,謙受益”,時常以平常心態看待他人的贊美,這樣既代表接受了他人的贊美也不會讓口蜜腹劍的居心叵測之人得逞。
諂諛我者,吾賊也
諂諛我者,吾賊也
唐朝李林甫在擔任宰相之時,(對于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業在自己之上,受到皇上看重或官位快要超過自己的人,必定千方百計地排斥他們。他尤其妒忌由文學才能而進宮的士人,有時表面上裝出友好的樣子,用甜言蜜語相交,而暗中陰謀陷害。所以世人都稱之“口有蜜,腹有劍”。
為人處世應懂得對待小人稱贊之言,切不可沾沾自喜。“寧為小人所忌毀,勿為小人所媒悅。”《菜根譚》的這句警示名言應當謹記,這樣方可在處世中游刃有余。
就是到了今天,荀子這句話依然閃耀著智者的光芒。若我們都能按照這個標準來完善自己,生活中便少了許多猜疑和不和諧。
我們都需要都保持一個善良的心態,而善良的心態其實就是要明辨是非,要嚴以律己、善意待人,要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系。
關鍵詞:國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