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中,“憂”和“樂”是兩種最有代表性的的情緒、情感,中國文化是樂感文化,也是憂感文化,歷代先賢們既在現世中感悟快樂,又對現世如何變得美好充滿憂慮,憂感文化還塑造了國人的性格——生于憂患、自強不息。不過,憂慮也有個度,憂慮過度以至于寢食不安、傷心傷身則是要予以杜絕的,這是養心中的重要環節。
生于憂患 自強不息
【孔子事例】
孔子帶著弟子周游列國,不受諸侯待見,沒有一個愿意重用孔子師徒的。經過了在“匡”地被當地百姓圍困的事情后,孔子和弟子們都非常彷徨,下一個該去那個國家?正當大家都在思索的時候,一個叫司馬牛的弟子提議說去宋國,大家就問為什么去宋國?司馬牛說,“首先,宋國是老師的祖地,老師的先人是宋國王族,和當今的宋國國君宋景公是遠方親戚,宋景公也非常欣賞老師;其次,我的哥哥桓魋在宋國任司馬,掌握軍事大權,他會照顧我們的。”聽了司馬牛的理由后,大家都覺得去宋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到了宋國后所見所聞卻讓大家很吃驚,桓魋在宋國專橫跋扈,才值壯年就開始給自己修建豪華墳墓,并制作陶俑來給自己陪葬,孔子看了非常生氣,對桓魋的印象一落千丈,到了宋國王都住下后,孔子就要求求見宋景公,宋景公一聽孔子來了非常高興,想馬上見到孔子,但桓魋卻不高興,他認為孔子是主張加強王權、削弱大夫權力的,如果孔子受到重用,他就要大權旁落,所以堅決反對宋景公和孔子見面??鬃釉诘却尉肮僖姷臅r候,和一幫弟子坐到大樹下討論學問,這個時候一幫人拿個斧子過來把樹砍倒了,孔子問明原因后,知道是桓魋想逼他離開宋國。在這樣的情況下,眼見宋國國君也大權旁落,自己即使留下也不會有什么作為,所以孔子就離開了宋國。后來,桓魋叛亂出逃,司馬牛也逃到了魯國,到魯國后,司馬牛非常憂慮,整體憂心忡忡,吃不下飯,人也消瘦了,子貢就問題為什么,司馬牛說,“我的兄弟死了,從此之后大家都有兄弟,就我沒有兄弟了。”這純粹是憂思過度的反應,子貢安慰他說,“我聽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你雖然喪失了兄弟,但以后只有努力學習,做一個彬彬有禮的君子,人人都會拿你當兄弟的,正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子貢安慰的話說的很好,對于司馬牛這種憂思過度的情緒比較有作用,司馬牛很快就從憂思中走了出來。
宋人伐木
樂正子是孟子的高足,有一年春天,他走路的時候把腳崴了,他顯得很難過,在家里數月不出門,等到腳傷養好后,臉上還有憂色,他的弟子問他,“老師,你的腳傷經過幾個月的調養后已經完全好了,你應該高興才對,怎么還顯得那么憂慮呢?”樂正子聽后說,“你這個問題問的好啊!我曾聽曾子說,曾子也是聽孔子說的,人體發膚受之父母,父母生我們的時候是完完全全的,我們沒有少分毫,我們應該好好愛好自己的身體,不損傷分毫,這才是孝道啊。君子應該時刻牢記孝道,而我卻忘記了,把腳弄傷了,這是不孝啊,所以我才顯得很憂慮。”限于古今道德觀念的差異,樂正子的觀點在現代看起來顯得很不合適,但在他那個時代,他這樣的憂慮無疑是最為恰當的。孟子聽到樂正子的這個事情后,評價說,身體不是我們自己的私有物,是父母賦予我們的,我們要孝敬父母,當父母去世之后,我們要愛惜父母賦予我們的身體。
憂慮如何才能盡孝,也是孔子的憂慮??鬃拥母赣H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含辛茹苦把他養大,但未等他成年,母親也去世了,所以孔子非常有感慨,他說,“子欲養而親不待”是最大的遺憾。他一再告誡自己的弟子,“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唯其疾之憂”。要關心父母,孝敬父母不是光有物質就夠了,還要用心、用情,否則和養條小狗是沒有區別的。
子欲養而親不待
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除了憂慮自己每天該吃什么、該穿什么、該做什么之外,我們還會對未來有憂慮,憂慮自己未來養老問題、子女教育問題、健康問題等等,這些憂慮都是正常的,是人之常情,如果我們對這些都不操心,反而不正常了。不過,凡事都有個度,如果憂慮過度了,則會對我們的健康有害。不過怎么才能做到不憂慮過度呢?孔子給出了幾個方法,一是“樂以忘憂”,尋找快樂,發現快樂,忘記憂愁。二是要時常反省自己的不足。有一次,司馬牛問為什么君子就沒有憂慮呢?孔子說,因為君子善于反省自己,對于自己的不足會加以改正,這樣的人是不可能憂慮過度的。孔子就曾說過,他憂慮的不是自己有過錯,而是有過錯卻不能改正,自己的道德修養得不到提升。三是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君子,成為一個有仁德的人,因為“仁者無憂。”仁者對人生、天地有很深的感悟,他的心是不惑的,他的耳朵是耳順的,他是知天命的,這樣的人可以憂慮社會的進步、道德的提升,卻不會因為生活中的瑣事而憂心重重,更不可能長期陷入某一種憂慮而出不來。
【引證事例】
伍子胥是春秋時期吳國的大夫,曾助吳敗楚。他本是楚國人,其父伍奢被楚平王任命為太傅,后來楚平王寵信費無忌,并聽信費無忌的話,設計殺死了伍奢,伍子胥的兄長也一同被殺害,他僥幸逃脫,但一路都有追兵。楚平王更下令將伍子胥的畫像分發全國,到處派兵捉拿。楚國是大國,許多諸侯國怕得罪楚國都不敢收留他。伍子胥逃到了昭關,昭關地勢險要,有重兵把守,且面臨大江,要逃過去比登天還難,伍子胥憂慮自己的命運,恐怕難逃一死,便一夜之間愁白了頭。后來得到名醫扁鵲弟子的幫助,才巧妙化妝逃了出去。這就是著名的“一夜白頭”的典故。
伍子胥
崔發是唐朝的一個縣令,當時唐敬宗年少即位,身上紈绔習氣非常濃厚,即位后不思處理國家大事,整天忙著貪玩,最喜歡玩的是踢毽子,踢得也不錯,時常向大臣炫耀自己踢得多么好。他重用宦官,任由宦官胡作非為。崔發有一次遇到一群人在毆打百姓,便下令把這些人抓起來了,審問后得知他們是宦官,但也沒有放人。唐敬宗得知后,不問是非,直接把崔發抓起來了,并把他交給御史審問,這些御史為了討好皇帝,將崔發毒打一頓再關進大牢。崔發的母親已經八十多歲了,得知兒子被抓后,非常憂慮,不久就得了重病。大臣李逢吉得知后,便向皇帝進言說,崔發把宦官抓起來,這實在是對皇帝的大不敬,然而他的母親已經八十多歲,現在因為兒子下獄非常憂慮,且得了重病,皇帝你非常推崇孝道,以孝治天下,是不是應該把崔發放了?皇帝聽后一時無言,過了好一會后說,別的諫官只告訴我崔發是冤枉的,而隱瞞他的大不恭,也沒有說他有八十老母在家,你說的非常好啊,要知道這樣,我肯定會放了他。于是,崔發無罪釋放。這件事情就是著名的成語“積憂成疾”的由來。
在漢語中,類似的成語還有很多,都反映了過份憂慮能影響人的身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將過份憂慮和癌癥并列,當作影響人身體健康的主要疾病。這也為現代醫學研究所證實,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卡瑞爾博士曾經說過:“不知如何對抗憂慮的人,往往英年早逝。”卡內基曾經說過,憂慮能使最堅強的人生病,一個人即使體格再健壯,如果憂思過度的話,也會很快就消瘦下來,很快就會疾病纏身。
【解】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不憂慮這個,就肯定要操心那個,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人是一種操心的存在,操心是人存在的本質。問題是,我們怎樣才能不操心過度呢?孔子是排解憂慮的高手,他的樂以忘憂、仁者不憂、內省不憂、君子不憂等,對我們今天有重要啟發。其實,當我們憂心重重、難以自拔的時候,拿起論語,翻上幾頁,用心去體會,我們的心田肯定能有陽光穿透憂慮的烏云照射進來。
關鍵詞: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