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3)比而不周。”
關鍵詞:論語,為政第二
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這一章是論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就品德而言,君子是有德之人,小人是無德之人。在《論語》里面,把君子和小人對比著來說,有很多的章節。這里講『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講周和比兩個字。什么叫周,什么叫比?古注里面有不同的說法,都說得很好,我們可以合起來看,這樣去體會君子之德。
首先一個,周和比當作公和私來講,這是第一種講法,周是公,比是私。也有的講是義和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當義和利來講。那么也有的說普遍與偏黨,周是普遍,比是偏黨。雪公老人主張依公私這種講法,就是周是講公,比是講私。君子大公無私,這就是「周而不比」,那么小人是反過來。所以君子辦事,存心都是為公,沒有私心,沒有自私自利。平時修養,也是致力于去其私心,存其公心,這就是周而不比的意思。
那么小人辦事,他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對自己有沒有好處,他不是第一念為公。在公與私有沖突的時候,他選擇私而廢棄公。那么沒事的時候,小人心里所想的,所盤算的都是自私自利的這些打算,沒有為社會大眾,為天下人考慮過,這叫「比而不周」。為什么小人會這樣?他心量太小了,為什么叫小人?小心量,只想到自己。頂多想到自己一家,再大的他就想不到了,他不愿意去想。君子心量大,起心動念為天下。他不是為一身、一家、一國,他是為天下。那么圣人,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他所想的都不止一個天下,這一天下就一個地球,還是小。那地球以外的,其它的星球,其它的世界?所以這心量還不夠大。圣人心量是涵蓋整個宇宙,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周而不比,這周到極處了。
雪公又引古注,孔安國他的說法,這是西漢的經學家,孔老夫子的十一世后裔,說「忠信為周,阿黨為比」。君子忠信,主忠信,這講他的內心公正、正直,言而有信,這是周的意思。這阿黨的阿是曲媚,阿諛奉承,喜歡攀緣巴結,黨是結黨,這是小人的行為。
又引《皇疏》,皇侃的《注疏》說「周是博遍之法,故謂為忠信。比是親狎之法,故謂為阿黨」,這是解釋孔安國的意思。為什么能夠有忠信?因為他心量廣博周遍,心量很大。他為公,不是為私,他就有忠信。如果心中有偏私,這心就不正了。不正了,就不能忠。你看,心上面有一個中字,這講到心是擺在中正的位置上,那叫做忠心。為什么會不忠?就是因為心有私。心不忠,言就不信了。這個阿黨就是講親狎之法。我們看到小人喜歡跟人巴結,討好,見到達官貴人,立刻就起阿諛奉承的心,跟他親近。這個親狎,狎也是親近,親近里頭沒有莊重,外表不莊重,內心沒有忠信,完全是為了依附這些權貴,得到自己的利益,不外乎為名聞利養,那這種人,孔子謂為小人,不齒。
皇侃又引古注講的,「理備故稱周,無私故不比」,這都是解釋周和比的意思,我們多種批注合起來看,去體會里頭的意思。理備就是得到天理,能夠得到天理,心就正。天理是什么?知道天下與我本為一體。再廣博的來說,宇宙萬物與我一體,所以談這個私沒有意義,根本就沒有私。我們講無私,「無私故不比」,無私,本來就是無私的,本來是一體,哪有私可言?有你我才有私,有自他分別,那才有私。本來宇宙是一體,根本分不出自他和你我。所以本來是無私,只是我們現在迷了,迷了之后,產生一個妄想,把這個一體的境界一分為二,這是我,那是他。產生這種分別,然后再執著自己,自私自利的心就產生了,這叫我執。執著我就肯定有執著人,沒有我執了,哪有人?人我本來不二。所以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自然就大公無私,不是說勉強而為之。只要覺悟,立刻就能放下私心,立刻你就成君子,你就周而不比了。
所以轉凡成圣在你一念之間,總在覺與迷之不同。圣凡哪有什么不一樣?圣人和凡夫,都是一樣的生活,一樣的吃飯、睡覺、工作,唯一的不同就是圣人覺了,凡夫迷了。覺什么?覺悟了天理、真理,原來宇宙與我不二,所以自然就有周而不比,這是性德流露。小人迷了,以為是有我、有他,然后執我排他,這就比而不周,所以這就苦了。迷了之后他就造業,造了業之后,結果是苦。正如《論語》講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長戚戚是種苦。君子坦然,胸懷坦蕩,沒有憂慮,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真正不惑、不憂、不懼,坦蕩蕩,君子的受用。小人長戚戚,心中充滿了患得患失,所以他是常存著疑惑,常存著憂慮,常存著恐懼,這叫做「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你看覺和迷,這就把圣凡分出來,他的受用天淵之別,所以小人可憐。一定要懂得道理。不學圣教,不懂這些道理,把它忘了,忘了之后,那君子的受用立刻失掉,立刻就墮到小人里頭去了。
雪公又引劉氏,劉寶楠的話講,「阿黨與忠信相反,正君子小人性情之異」。這個阿黨和忠信,是講他存心不同。小人存的心是諂媚、巴結、阿黨的心,阿諛奉承,結黨營私,這叫阿黨。忠信是君子的存心,存心不同,性情就不同。君子的性情坦蕩蕩,溫良恭儉讓。待人溫和,存心善良,持身節儉,待人恭敬,遇事禮讓,溫良恭儉讓。小人反之,性情暴戾,性格不溫和,急躁,容易沖動,心里不善,充滿了私心。因為有私心,又急于獲得成果,所以性情就急躁了,對人就不恭敬,沒有禮貌,他忘了這個禮貌,為什么忘了?因為心里存有私慮私念,私心雜念,他就忘記了禮。用度沒有節儉,會奢侈,會浪費。與人相處,好爭利,不能夠禮讓,不能謙讓,不能忍讓,都是從這里我們來看君子與小人的性情。而關鍵不是說去看人,不是拿《論語》的這些話去量度別人,那不是圣人的本意。圣人是讓我們去回頭反求諸己,想自己有沒有是小人。怎么看?從這些地方看,看自己存心,看自己的性情,看自己的行為。然后如果有問題,趕緊改,把小人的這些東西放下了,你就是君子。
朱子的解釋在這段話里面講,「周,普遍也。比,偏黨也」。這就是雪公講到的周和比,第三個方面的意思就是,周是普遍,比是偏黨。普遍是講他的心量,他大公,沒有私心,沒有這個小我。偏黨,偏是偏私,有偏私他一定會結黨,誰能投其所好,他就跟誰結黨,這叫比。「皆與人親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則在公私之際,毫厘之差耳」。周和比,都是講跟人交往的時候,心里的那個意念。與人交往,如果從表面行為看,可能君子和小人行為都是差不多。跟人親厚、親近的時候,也能厚待別人,可是存心就截然相反。君子是周,周是公心,公是平等的,他對任何人都是這樣厚待、恭敬。小人,比,是私心,他是有分別的,不平等。你是一個權貴,他就對你厚待,對你恭敬。你要是個貧賤人,沒地位的,他就看你都看不起,都不看你。所以君子和小人之所為,這所為是講他的用心不一樣,如陰陽晝夜之相反。這個相反不同的分水嶺,就在于這一念公與私之不同,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君子與小人,唯在這一點存心處。
「故圣人于周比、和同、驕泰之屬,常對舉而互言之,欲學者察乎兩閑,而審其取舍之幾也」。圣人,具體而言是指孔子。《論語》里面,孔子講君子與小人,常常做對比。這里舉出三種,「周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驕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你看,從這里我們就去體會君子與小人之不同。
「周比」我們這里說,就是公心與私心。雖然「周比」古注有三種不同說法,其實它們都是相通的,都講一個公和私,這不同。和而不同,這個和,和諧;同是相同。君子只需要和諧,他不必要求每個人都一樣。譬如說一家里的人,先生主外,男主外;太太主內,女主內。一個主外,一個主內就不同,可是也能和。他能夠有包容心,包容不同的類型的人。如果非要相同,那肯定不和,小人就同而不和。
你譬如說,現在我們希望宗教和諧。一般我們中國講的五大宗教,有佛教、道教,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是國家承認的五大宗教。這五大宗教不同,他們用的經典、教義、宗教的儀式,各方面都不一樣,但是能不能和諧?能和諧,只要大家能夠相互包容,都共同為輔助社會和諧發展而努力。共同的目標,共同的方向,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互敬互愛,這就能和諧,不是一定要都一樣的。那么每個宗教對其他宗教都是要尊重,每個宗教里都有好東西。而且你仔細看它的教義,其實在義理上,它們都相通,只是說法不同。說法不同,這我們能想象出來,因為這個宗教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那里的人民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歷史的原因,所以產生的宗教不一樣。但它們都是教育,社會的教育,都教人斷惡修善。
所以有一次,我們恩師在宗教論壇上跟大家分享。他說,不同的宗教就好像一只手五個指頭,假如這五個指頭代表五個宗教,在這指頭上看每個都不一樣,拇指是拇指,食指是食指,長短不一樣,肥瘦不一樣,功能它們也不一樣。不同,是在表面上不同,可是你從教義往下探索,一直去深入,一直到掌心,發現原來是同一個手掌。我們不能只停留在這不同的部分,要深入到這個根,根是相同。根是什么?儒家講的,這就是性,天命之謂性的性,道家講的道,佛家講的真如,不同的說法。基督教講神、上帝,伊斯蘭教講這是阿拉、真主。說法不一樣,講它的意義、意思都是一樣。所以我們要做君子,和而不同,不能夠搞統一化。你都得信我這個宗教,那個宗教就是邪教。你這么一說,自贊毀他,那一定不和諧,搞到社會大亂。就好像五個指頭,伸出來就不一樣長短。你非得說,我要同,把全部切得整整齊齊的,像什么話。
驕和泰,「君子泰而不驕」,泰是什么?他舒坦的樣子。平時君子有謹慎的時候,也有放松的時候。放松時候他不會驕慢,不會放逸,不會看不起人,放松的時候還是很和樂,謙和的樣子。小人反過來,心里很驕慢,看不起人,遇到情形就很緊張,不能放松,驕而不泰。這都是什么?舉出一對的對比,來讓我們去思惟君子與小人之德,然后就有取舍了。你識別兩者之不同,你就知道怎么取舍,怎樣去學習君子。這是學儒,首先我們得把自己從小人變成君子,不能甘心當小人。當上君子之后,然后再往上怎么樣把自己變成圣人。
蕅益大師在《批注》里面,引用佛法的義理來詮釋,說「生緣、法緣、無緣,三慈,皆是周。愛見之慈,即是比」。這個出處,在很多的經論里面有講到,講到三種慈悲。像《大智度論》里面就講到,眾生緣慈、法緣慈和無緣慈,那叫生緣、法緣、無緣,三種慈悲。什么叫眾生緣慈?慈是慈悲。這是緣眾生的相而起的慈悲,慈悲是愛心。佛法里面不用愛心,而用慈悲,這是避免了情在里頭,慈悲里面只有智慧,他不用感情,愛心里頭有感情。因為有眾生的相,譬如說看眾生如自己的兒女,這有相,你生起這種慈悲。《弟子規》講的「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把一切人看作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的兒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眾生緣慈,這就很難得了。有這種存心,也是屬于世間圣賢存心,泛愛眾了。如果是小人的話,他不會愛眾,他只愛自己親近的人、喜愛的人。
那法緣慈,這個法是真理。認識了真理,知道一切相本空。眾生是五陰假合的現象,眾緣和合所生起的現象,當體即空。只是眾生不覺悟,產生了虛妄的分別執著,迷惑了,造業。造業了受報,所以圣人看到,憐憫他,令他能夠隨意得樂,離苦得樂,這是基于法緣慈,依法而起的慈念。
那么無緣慈,所謂的無緣大慈。無緣,緣是條件,沒有條件的慈悲。圣人是心無所住,不住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不住過去、現在、未來,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一切法他不住,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心無所緣。在無緣的心中,生起憫念眾生之苦的慈悲,所謂無住生心。因為眾生不知諸法實相,不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虛妄造業,造業必定受果報,這很可憐。所以圣者慈憫眾生,要來救度,令眾生也懂得諸法實相,生起菩提智慧,也就離開痛苦,離苦得樂。這所謂的三種慈悲,這叫周。所以這個周,不僅是心量廣大,還有認識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
那么「愛見之慈」,有情愛的這個知見。這種所謂的慈悲,愛緣慈悲,像父母愛兒女,這是愛產生的慈悲,有條件的。因為他是你的兒女,所以你才愛他,不是你的兒女,你就不愛他,這是產生愛見當中的慈悲,這是小的,叫比。所以學圣學賢要拓開我們的心量。不能有愛憎之心,不要有分別之心,一切眾生我們都能愛,至少要做到眾生緣慈。再有般若智慧了,視一切法空,你就有法緣慈。心無所住而生大悲之心,你就是無緣大慈,那你就真正成大圣。
【評析】
孔子在這一章中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點之一,就是小人結黨營私,與人相勾結,不能與大多數人融洽相處;而君子則不同,他胸懷廣闊,與眾人和諧相處,從不與人相勾結,這種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積極意義。
(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結。
(3)小人:沒有道德修養的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