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關鍵詞:論語,里仁第四
孔子講三年不改父之道,這叫孝,我們來看雪公的講要。「此章與學而篇同」,這一章在「學而篇」第一篇里面就出現過,「學而篇」在第十一章就講到,「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這是跟這里重復,那為什么會重復?而且這里只出了一半,他前面那一句沒講,他只講后半句。「集注胡氏謂為復出,而逸其半。」《四書集注》朱子引用胡氏的說法,說這是重復出現的,所以不必寫這么多了,所以就省略前半句「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只是說后面「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就講后面一半,大概是為了省點字數。中國人喜歡簡單,寫的字愈少愈好。那我們會問了,為什么這一章要出現兩次?是一個錯誤還是有什么其它的意義?「先儒考漢石經亦有此章」,古代的大儒,他們考證漢朝石經,發現這一章有,就是它確實有重復,兩次出現。「當是弟子各記所聞」,推斷應該是兩個不同的弟子,當時聽到孔子講這個話,把它分別記錄下來,出自兩個人的手,不是一個人的手,所以兩個都出現了。
「劉氏正義云」,劉氏是清朝大儒劉寶楠,他有一個《論語正義》,批注《論語》的,說到,「案論語中重出者數章,自緣圣人屢言及此,故記者隨文記之。」這是根據《論語》當中這種重復出現的有好幾章,這是其中一種。為什么會有重復?大概是因為圣人常常講這句話,他不是一次講的,應該是講了多次,所以聽的人每聽到一次就把它記下來,最后整理就有重復出現,「隨文記之」,最后就記錄下來,就重復了。那么重復的,說明很重要,如果不重要,孔子不會重復。孔子是敏于行而慎于言,言語都非常的少,怎么會說廢話,說重復的話?要說重復,肯定是因為這個非常重要。「春秋繁露祭義篇」,這篇古文當中引「孔子曰:書之重,辭之復,嗚呼,不可不察也,其中必有美者焉。」這是孔子自己說的,在這些詩書當中有重復的地方一定是很重要的。嗚呼是個語氣詞,說什么?「不可不察也」,不能夠不細細審察,因為這里頭必有「美者」。美者就是一定會有美意在里面,深意在里頭。我們不能夠囫圇吞棗略過去,重復的更要留心去看、留心去悟。
雪公又引鄭注,鄭康成他的批注說,「孝子在喪,哀戚思慕,無所改其父之道,非心之所忍為也。」為什么講三年不改父之道?父之道,一般講父親的做法,先人的規矩。那么孝子三年當中,沒有改變父親、先人的做法和規矩,這是為什么?因為孝子行喪三年。古人守喪得三年。這個三年,《禮記》當中有提到,這是什么?是二十五個月,不是說滿滿三年,它是頭尾三年。二十五個月,兩年零一個月,這就屬于三年了。三年當中,孝子哀泣思慕,很悲哀,心里很難過,為什么?因為父母不在了,自己沒有機會去行孝,很遺憾。又很思慕自己的父母,這三年當中都是處于哀思的狀態,沒有心思想別的事情,所以就不能改變原來父親的做法。
譬如說這個家有家業,這一家是有家族的生意,那孝子這時候不能管生意了,生意由下屬去做,完完全全按照父親遺留下來的這些做法規矩來做就好了,不要改變,是這么個意思。「非心之所忍為也」,不是說這個孝子心里故意克制自己,不去改變父母留下來的做法,這是因為他沒有心思去改變,他的心思全在哀思上面,是這么個講法。所以這是很自然就會做到三年不會改父之道,等三年哀思以后,那要改革、要創新,三年之后才有這個心思考慮。你看孝子心多么的淳厚,真正像《論語》里面講到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屬于追遠,父母走了,緬懷、悼念、思慕父母,其它什么都不想想。
當然,這里面還有一個重要的,就是「父之道」往往是先人留下來的,先人留下來的道肯定有他的道理。一個家有他的家道、有家風、有家學、有家業,做兒女的應該繼承家道、家風、家學、家業,不能輕易改變,這也是什么?孝順。《中庸》里面講到,「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繼承先人的志向,不改變。特別是祖宗留下來的傳統,經過了歷史的驗證是正確的,我們不能輕易改變。這是真正的孝,這是養父母之志。父母雖然不在了,我們的孝心還在。
譬如說現在我們這個家,已經不像古代的那個家,現代的家是什么?已經是三口之家、四口之家的小家庭。古代人講的家,那是幾代同堂,大家庭,所以家真有它的家風、家道,有家規。家要是沒有家規,那就亂了。我們恩師提倡,現在一定要恢復家的精神、家的文化,那才能真正恢復傳統文化,因為中華傳統文化最基本的載體是家。你看《大學》里講的修身齊家,才有治國平天下。你能齊家了,你才能治國平天下。古代的家,那是個大家族,幾百人住在一起,你能夠管理好這個家,當然你能治國平天下。可是現在這個家沒有,那談治國平天下好像我們沒感覺,所以要恢復傳統文化必須要重新建立家。
我們的恩師說,現在要恢復以血緣關系建立的大家庭,已經不可能了。你說幾代同堂在一起,肯定鬧矛盾,不可能了,也不愿意這么做,都分散了。怎么辦?現在我們的社會結構有新的現象,就是團體很多。像企業是個團體,什么協會也是個團體,團體不就好像家一樣?只是在團體當中的成員,不是以血緣關系結合在一起,而是以共同的理想目標結合在一起。大家要做同樣的事,結合在一起,這是同志,志同道合的。在這樣的一個團體的基礎上,我們應該恢復中華家的精神。這個團體有它的家道,有它的家風,有它的家學,有它的家業。
譬如說一個企業,它有所謂的企業文化,這個企業文化應該是什么文化?應該是恢復中國傳統的家文化,企業的老板就好像家長,企業的員工就像兒女。企業當中的上級與下級的關系就好像父子、兄弟的關系,這一個大家庭。所以,做老板的要像父母關心兒女一樣去關懷員工,員工要像對父母一樣去事奉老板,就是為老板服務,忠于企業。像我們協會,這也是一個家。這個家里,我們恩師就像我們的父親一樣,我們就像兒女一樣。我們之間像兄弟姐妹一樣。比我們小一輩的,我們要把他看作兒女;比我們年長的,把他們看作父母。一個大家庭里面,老中青至少是三代,甚至可能有四代、五代,這不是等于幾代同堂嗎?我們共同來落實家道、家風、家學、家業。
家道是什么?家道講的我們的關系,道是講倫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我們協會是做弘揚正法的,大家志同道合走到一起來,有來做義工的,有來做職工的,有來做聽眾的,做共修的,這都是一家人。這里面就有五倫關系。你看父子,剛才講的,我們的恩師跟我們就像父子一樣;有兄弟,兄弟姐妹;有夫婦,夫婦怎么講?我們不講夫婦,我們講弘護。因為一個家,古代講是男主外女主內,主外的在外面掙錢養家,主內的護持這個家,同時培養下一代。我們這個道場協會有弘法的、有護法的,弘法的上鏡頭,主外,對公眾演講;那護法的,在臺后默默的護持。弘護是一體,把夫婦這倫改成弘護這一倫。剩下的君臣,有領導、有被領導。一個團體有執事,我們大家都得守規矩,聽這些執事的安排。如果不聽安排,就亂了。有君臣關系、有朋友關系,五倫關系可以在此落實,這是家道。
家風是什么?是倫理道德。我們要講道德、講禮儀、守規矩,落實我們恩師提倡的三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儒釋道三個根,就是我們的規矩,這是家風。我們協會也有特別家風,就是什么?絕不化緣,絕不募捐,我們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我們在此修六和敬,這都是家風。家學,我們天天在這上課。你看現在一天八小時上課,這是學什么?學習中華儒釋道傳統文化,天天講學不斷,這是家學。家業,我們荷擔圣賢家業,自己成就,也弘法利生,這是我們的事業。你看這不是在我們協會當中落實家的精神嗎?大家同心協力為共同的理想,共同走這段路,風雨同舟、同甘共苦,希望把傳統文化真正復興起來,我們要盡我們的綿薄之力。
這里「三年無改父之道」,我們的恩師給我們做最好的樣子。他學傳統文化,學儒釋道從哪學的?從他的老師李炳南老先生,雪公老人那學的,這法脈從雪公那傳下來。雪公是印光大師的學生,這法脈從印祖那下來的。雪公教我們恩師講經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復講的原則。復講就是講課的時候完全按照老師的意思來講,不能添加自己意思。一定要什么?守規矩。特別是講佛經,因為佛經義理深奧,我們不能夠憑著自己意思亂講,那容易講錯,誤導眾生。我們恩師守著這個規矩,守十年。我們的老師學法的時候,你看第一天,老師就給他三項條件,第一,說你來學習,過去你曾經跟過一些大德學習,聽過他們講課,可是在我這重新學,以前學的不算。你所學的我都不承認,你就現在從頭開始跟我學。第二,我不允許你看的書你不能看,你只能看我規定你看的書。第三,我不同意你聽別人講課,你絕對不允許聽。三個條件。然后告訴我們恩師,這個也不是長期的,你得先守五年,五年之后,這條件就放開了,你能不能做到?我們恩師當時不理解,年輕,還說這個老師是不是有點跋扈,怎么說這三個條件?但是真的是善根很深厚,他同意了,同意了就好好遵守。
結果不到一年時間,他就感覺到真是好。為什么?心清凈了。你想想,不準亂看,眼睛給蒙起來了;不準亂聽,耳朵給捂住了,這心也就清凈了;以前學的都不算,現在從頭學起,這也沒什么可跟老師爭執的地方,所以心也就老實了,聽話了,這很容易就與道相應了。所以他馬上就得到受用,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那個不亦悅乎的感覺。然后他自己跟老師講,五年不夠,我要延長十年,我遵守十年。真的,我們恩師遵守老師這個規矩,遵守了十年。
后來才知道,原來這三個條件加上剛才講到的復講的原則,這叫師承。老師教徒弟都是這么教的,不允許你亂聽、接受外面的這些。學到的很多東西,統統是把心學亂了。就讓你單一的跟著一個人學,老老實實的你復講老師講過的經典,老師怎么講你就怎么講,別人講的都不能引用,這個時候真的就學到了老師的心傳。后來我們恩師遇到了另外一位講經的大德,他是諦閑老法師的弟子。兩位老人家碰上面之后一談起來,才知道原來過去諦閑老法師教弟子也是用這些條件,不是說我們李炳南老先生自己發明創造的,這原來就是從古到今師承的做法。
所以師父現在也用這個方法來對我,我也得老實遵守規矩,真的不僅說「三年無改于父之道」,要十年守著這個規矩,無改于父之道。這個父之道就是老祖宗的道,老祖宗的做法。守著它,守十年了,你開悟了。開了悟,你講經你愛怎么講就怎么講。為什么?你都開悟了,你是自性流露,你不用看批注,拿起經就能講。這經也是自性流露,你證得自性了,講的都是符合自性。現在我們沒有證得自性,怎么講?拿老師的批注來講,講老師的意思。我講了三年,三年下來一方面學、一方面講,過去也至少有十幾年的聽經的基礎,所以對自己老師的意思比較能夠融會貫通。所以可能恩師看到我可以講一點他沒講過的經典,像《四書》他過去沒講,他也讓我講。這是什么?老師同意,確確實實也看到對現在眾生有幫助,所以他讓我講這個。過去雖然他沒講過,但是他知道我有這個能力講,他才讓我講。我們講也不敢用自己意思,只是什么?我們對老師講的意思很熟了,所以我們能夠知道什么時候用老師哪一條意思放在這講。所講的全都不是自己意思,都是老師講過了,我們自己記得住,在這里融入進來講。而且我們所參考的是我們恩師的老師李炳南老先生的《論語講要》,還有蕅益大師,蕅益大師那更是證得自性的大德,他們講的沒錯。所以你看看我們講,不敢直接講原文,都是只講批注。這些大德怎么講的,我只是把它用白話講出來,然后給您再開解開解,讓意思更加明顯,僅此而已。再了不得加一點案例,使到這個意思更加明了,我們是這么講。這也都屬于大方向來講,復講老師的意思。
真正到最后,就能了解夫子講的「述而不作」。述而不作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復講。我們只是把這些意思歸納總會起來,沒有自己的創作,只是復述。自己沒證得自性之前,復述圣人的意思。證得了自性了,還是述而不作。為什么?根本沒什么可創作的,你講的跟圣人完全是一樣的,沒有比圣人多講一點,所以還是述而不作。所以「三年無改父之道」,對于學習傳統文化的人來講,弘揚文化講經說法的人,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是孝。孝是講一體,跟老祖宗、跟圣賢一體,所以講出來的要一致。這是什么?法脈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