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久久草.com_国产91在线高潮白浆在线观看_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高清亚洲_色婷婷狠狠18禁久久yyy☆_亚洲春色Aⅴ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關鍵詞:論語,公冶長第五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完了,我還沒有看見過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而又能從內心責備自己的人。”

  我們看《雪公講要》,這個『訟』,根據包咸注,包咸批注說:「訟,猶責也。」這是當責字講。所以自訟就是自責。「言人有過,莫能自責也。」這就是夫子所說的,我『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就是孔子說『已矣乎』,罷了,唉聲嘆氣,罷了、罷了。說我沒有見過有人能見自己的過失,而在內心中責備自己,就是這句話的意思。

  這里分了兩個意思。第一是孔子說,沒見過有人能見自己過失,這是一種。能見到自己過失,他必定能夠在內心中責備自己了。所以「內自訟」,在內心中自責,前提第一步就是要見自己過。對自己的過失都不了解,怎么可能自責?自責是自己懺悔,改過自新。那首先我們得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過,要知道自己犯過失,怎么去省察?要天天不離圣教,圣教是標準。我們讀了圣教,才懂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過失。否則真的不知道,還以為覺得自己不錯了。知道自己過,這叫開悟。開了悟之后,得悟后起修,起修就是自責,自責就是懺悔。懺悔當中最重要的是改過自新,后不再造,像顏回能不貳過,這就是真正的自責。不是在那里拼命的責備自己,非常懊惱,甚至萎靡不振。更有甚者,一死了之,那完了,那你不叫自責,你是自尋短見。真正的自責,是以后不再造同樣的過失,那叫真懺悔。

  雪公引用了《松陽講義》。《松陽講義》是清朝著名的學者,也是一位名宦,是個做官的,叫陸隴其,他著的。陸隴其是浙江人,浙江平湖人,清代理學家,為官很清廉。他的講義當中說到:「天下有一種人,全不知道自己差了,將差處都認作是處。此是不能見其過。」這是講得非常的具體。有這么一種人,他不知道自己犯什么過失,全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錯,以為自己一點都不錯,甚至把差處認作是處,做得不對的,還以為自己是對的。我們簡單舉個例子,譬如說我們到街上不吐痰,這是應該的,吐痰是不應該;不扔垃圾是應該的,扔垃圾是不應該。那偏偏有一種人,覺得你不在地上吐痰、扔垃圾,這不正常。那這是什么?完全不見自己過,還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過。真有這樣的人,我在路上撿垃圾的時候,有人還跟我這么講,「這地上就是給你扔垃圾的,你還撿什么?」這是全不見自己過。這是舉個小例子,其它就太多了。為什么?總在一個失教。

  我曾經跟人分享,說我在家里,父母過生日的時候,過年過節,我會向父母跪拜,感恩父母養育之恩。他聽了覺得不可思議,「都什么年代了,你還干這個事?現在長大就得跑出去了,很多人連父母都不理會了,你還做這個,太古板、封建!」這都是什么?把差處認作是處。舉幾個這么簡單例子,大家只要細細去體會一下,你就發現,現代人他的價值觀、他的世界觀全都錯了,他還以為自己是對的,太多太多了!不可枚舉。那這是總在失去了圣賢教育。你看那些殺人的,在日本的時候,我在日本參加會議,那邊有同學告訴我,說就是前天報紙上登的。有一個孩子開著大卡車,在街上到處撞人,撞死了不少人。然后警方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他說他覺得挺過癮的。為什么?孩子從小就玩殺人游戲,在網上玩殺人游戲,他把殺人當作游戲了。全不知道殺人是不應該做的,他覺得是好玩,把差處當作是處。

  我還聽說現在網上游戲愈來愈吸引孩子了,殺人游戲有之,淫穢的游戲有之,還有一種現在最流行的聽說是叫「偷菜」的游戲。我是從來不玩的,我也不知道,聽別人說。說現在中國大陸很多孩子玩這個游戲,玩得晚上不睡覺,半夜起來還去偷菜,他以偷到菜就為光榮。雖然偷的是菜這個小東西,而且是虛擬的,但是這個游戲培養人偷盜的心,把偷盜當作游戲。小就可以偷菜。大?他可以偷錢,偷東西,偷國家財物了,他養成了偷的心。隨著他的年齡長大,他的這個偷的對象不斷的增大,他還不覺得是錯,從小就是這樣教出來的,把差處當作是處。

  所以我們這才覺得,真正要挽救人心,一定要大力提倡圣賢教育,天天得教。那么現在圣賢教育確確實實因為斷了好幾代,學的人很少,你看我們現場坐的人寥寥無幾。為什么?確實對圣賢教育,好學的人現在是鳳毛麟角。幸好我們在網絡上直播出去,可能在網絡上也有不少人在聽。但是能聽的人都是有大善根的人,那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對圣賢教育還有一個好學的心。你要是到網吧里面看看,坐的人滿滿的,現在人都愛玩那些。真正你要讓他學《論語》,他沒這個心思。全都是什么?將差處認作是處。那我們最重要的,不要看別人過失,看自己過失。我到底對圣賢教育有沒有好學的心?我自己做好了,我的心行去影響別人,這就功德無量。

  再下面看到《松陽講義》里面講的,「有一種人,明知自己差了,卻只管因循牽制,甘于自棄,或只在口頭說過,此是不能內自訟。」這是另外一種人,明知自己不對,但是還因循牽制。這是什么?縱容自己,姑息懈怠,不愿勇于改過,這叫自棄。《弟子規》告訴我們,「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你能夠不自暴不自棄,圣賢你都可以做到。怎么做?可馴致。馴是馴服的馴,馴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把那些不好的習氣給改掉,這叫馴。就像原來是一匹野馬,現在把自己馴服了,成為一匹良駒。這個里面最重要就是不斷的反省改過,而且絕不自欺。什么叫自欺?明知有過而不肯去改,就叫自欺、「甘于自棄」。口頭說過,不能內自訟。他可以說出來,我犯了什么過失什么過失,對別人面前他能夠懺悔,不錯,可以發露出來。可是老講自己過錯,他不改,他沒真正往心里去,一邊說著自己有什么過失什么過失,那邊還繼續犯,這也是自棄,這是自欺欺人。真正內自訟,心里真正自責的人,不一定要說出來,但是他真肯改,這一種人是真誠的。

  底下又說,「這有三件,一是為氣質做主而不能變化,一是為物欲牽引而不能割斷,一是為習俗陷溺而不能跳脫。」為什么人會自欺?為什么人有過不肯改,或者是不能改?三個原因,一個是為氣質做主不能變化,讀書求學目的是變化氣質,把自己的凡俗的氣質改變成圣賢的氣質,脫俗。但是這些氣質(這是講的習氣),習氣做主不能夠跳脫出來,放任自流,甘于落入凡夫窠臼,這就不能夠內自訟,不能真正自責改過,所以始終還是個凡人。

  第二是為物欲牽引不能割斷。這個物欲包括財色名食睡,欲望牽引著不能夠斷除。天理跟人欲在搏斗的時候,往往物欲戰勝了天理。天理是自己的良心,昧著良心來縱欲。那么也不少人跟我談起,年輕人對于淫欲放不下。這是什么?知道自己不對了,想改,但是境界現前又改不了,割不斷。這個當然我們知道,男女之欲是物欲中最難斷除的。要斷,你能夠存天理、滅人欲,你能夠成圣成賢。這個我們不要說斷,要把它伏住。伏斷,就是不讓它起現行,時時刻刻天理良心起作用,而不是讓物欲做主。那自己要發大志愿,而且最重要的慎獨。在人面前當然會變成好樣子,這個不難,人都有要好的心。可是自己獨處的時候,一個人在,你還能不能夠要好?還是會放縱自己?所以慎獨才能夠真誠,誠而不自欺。這里面因果教育就重要了,人要識因果、信因果,知道起心動念造作不善都有因果的。更何況有不同維次空間生靈在監視看著我們,像曾子所謂的「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那盯我們盯得非常嚴實。我們以為自己造作了什么不善別人不知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那你真正做到慎獨,你才真正心地光明。

  第三個原因,不能自訟,是為習俗陷溺而不能跳脫。很多習俗是不好的習俗,但是因為大家都習慣這么做,那你也不能夠跳脫出來,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所以也就跟大眾同流合污了,這就也是不能自訟。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國內,在買賣房子當中,可能很多人都有這個做法,就是買賣雙方議定的價格,跟寫在合同上、報上去給稅務局的價格是兩個價格,這樣可以省稅。這屬于什么?偷稅漏稅,偷稅漏稅好像都變得正常的了。我在兩年前幫我母親賣房子的時候,這個房子找到經紀人,經紀人幫我們去聯系買方,他跟我講,說「你的價格可以調低一點,我們到時候稅收方面可以給你補足,讓你少繳點稅。」怎么回事?就是到時候你報的價格,報低一點就行了,就少繳稅了。我說不行,一定要實報實繳。他說「這樣你很難找到買方,買方都是希望能夠盡量少繳點就少繳點。」我說「那這樣你就給我找,如果找不到就算了。看看有沒有這樣的人,實報實繳,我這價格可以壓低點給他賣,但是給國家的稅收不能少一分錢。」他說,「沒有像你這樣的人,太迂腐了。」就是迂腐,就得這樣,不能沉溺于習俗。結果后來他也覺得,被我感動了,好,那試試看。終于找到一個人,那對方也要求報稅報少一點,但是我這邊堅持,最后他也讓步。后來他對我還是贊不絕口,他說「你真的是難得,我也被你的精神感動,你真的是堅持原則,不偷稅漏稅,好作風!」

  我們不能夠沉溺于習俗,即使是舉世之人都貪不義之財,我們也不貪,做一個好樣子,就得反其道而行之,這能夠讓大眾覺悟。你少繳稅,也不會因為少繳稅而富裕。你多繳了稅又怎么樣?也不一定因為多繳稅而貧窮,該是你的就是你的。而且你多布施就更富有,因果。你要是偷稅漏稅,你偷盜,偷盜是偷全國人民的財物,全國人都是你的債主,那你欠得太多了!豈能安樂?所以這三個原因不能使我們認真改過,「所以不能無過者,由此三件。」就這三個原因。那我們明白了之后,要生起勇猛心,要改過,不要為這三個方面的原因所束縛。「所以有過而不能見、不能自訟過者,亦由此三件。」所以,這是陸隴其先生給我們分析的,為什么人不能見其過、不能內自訟,不外乎這三個原因,分析得很好。知道這個原因之后,我們奮然改過。

  蕅益大師批注當中說到:「千古同慨。蓋自訟,正是圣賢心學真血脈。」夫子的這個慨嘆,「已矣乎」,這是個慨嘆。夫子慨嘆的是,從沒有見過能夠自見其過而能自責改過之人,這是千古同樣的感慨。圣賢如此感嘆,蕅益大師把它說出來了,千古圣賢都是如此。能成圣人的,就是因為他能自訟。真正能夠自責、能夠改過,他就能成圣人了。不能改過的,就不能成圣人,那就變成凡夫,這也是千古的感嘆。我們今天有幸遇到了圣賢教誨,能不能夠奮然成為堯舜一樣的圣人?孟子發出感慨,「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圣賢像舜王一樣的,他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真有志成圣人的,一定能成就,那就是自訟,這是圣賢心學真血脈,圣賢的秘訣就在于此。每個人天生肯定會有不圓滿的地方,加上后天養成不良的習氣,這是難免的,所謂「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你能夠不斷改過,過改完了,這就成為圣賢了。

  春秋時代的蘧伯玉,二十歲開始就改過,看自己十九年所做的過失,也改了。二十一歲的時候,看自己二十歲時候的過失,很多還沒有改,歷歷改之,年復一年。到了五十歲,回頭看四十九年的過失,還覺得沒有改盡。古人改過之學這么認真,這就是圣賢心學,沒有什么離奇。你肯去做,你就一日一日向圣賢邁進。如果甘于自是,因循懈怠,那是什么?《了凡四訓》里面的感嘆,說「天下聰明俊秀之人不少」,之所以不能成圣賢,就是因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這一生就空過了。

  《雪公講要》里面引《朱子語類》,朱熹朱夫子的著作,里頭「問程子曰:罪己責躬不可無,然亦不當長留在心胸為悔。今有學者幸知自訟矣,心胸之悔,又若何而能不留耶?曰,改之便無悔。」《朱子語類》里面講到的這個意思非常的好。圣人都是罪己責躬,有事發生了,先自責,絕對不去責人。他罪己,都是自己過失。因為自己德之未修,感未至也,這是圣賢心學。但是這里講到,也不能夠長留在心胸為悔。真有過錯,不能夠老是放在心里面自責。放在心里面自責,老是陷在這樣的一個自責的心態當中,也不對,這心胸是苦悶的。這就不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變成不亦苦乎了。所以自訟不是老在那里想自己犯了什么過,你老想著,實際上還在重復著這個過失,這不叫懺悔。懺悔叫后不再造,不貳過。以前犯了一次,以后不再犯。那你老想著它,那是什么?過去身造作了一次,現在再想一遍,意上再想一遍、再造一次,這不僅是貳過,每想一次又每犯一次,二過、三過、四過,無數次的想,就無數次的犯,這個不叫懺悔。

  「今有學者幸知自訟矣,心胸之悔,又若何能不留耶?」那我們怎么能夠不留悔,心里面坦蕩蕩,不再常常陷于那種自責、羞愧的狀態。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們看怎么回復的。「曰,改之便無悔。」你能改了,那心里就不犯這個過失,你就無悔了,這叫真懺悔。所以過貴在能改,能夠改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是最大的善,沒有比這個善更大的。

  雪公有一段評議,說「自訟其過,改之則無悔,心歸于凈,此意甚好。」我們能夠改過,心就恢復清凈了,不再裝那些骯臟的東西了。即使過去造再大的惡,現在明白了,懺悔了,知錯了,承認了,以后再也不造,改了。改了就是好人,浪子回頭金不換,誰沒有過失?都會有過失,都是因為過去胡涂,沒有受過圣賢教育,會犯這個過失。現在明白了,改了,心就清凈。

  【評析】

  古往今來,人們往往能夠一眼看到別人的錯誤與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錯,也因顧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絕承認錯誤,更談不上從內心去責備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錯誤,不去認真檢查自己,反而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這是一種十足的偽君子。孔子說他沒有見過有自知之明、有錯即改的人。其實,在現實社會生活當中,我們見到的偽君子這種人還少嗎?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interurbi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江县| 米脂县| 大埔县| 庐江县| 专栏| 玛沁县| 新闻| 高雄县| 无极县| 青龙| 马关县| 邵阳县| 瓦房店市| 靖安县| 寻甸| 建始县| 石河子市| 武冈市| 桓仁| 焦作市| 临潭县| 正阳县| 东乡族自治县| 开平市| 香格里拉县| 留坝县| 安新县| 寻乌县| 沅陵县| 和田市| 临沭县| 获嘉县| 龙川县| 云浮市| 东莞市| 安陆市| 昌图县| 银川市| 隆安县| 新密市| 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