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關鍵詞:論語,述而第七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
《雪公講要》里面,我們看講義里面,下面第十章跟第九章連在一起,那我們把它分開講。《何晏集解》當中說「喪者哀戚,飽食于其側,是無惻隱之心也」。一個有喪事的家庭,家里有人過世,喪,舉家都哀戚,哀戚是憂傷。如果在喪者身邊飽食,這是沒有惻隱之心,惻隱就是慈悲,這是人本來具有的良心,孟子講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那這里為什么講無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他這個無,是他這個本心沒顯發出來,被蓋覆住,被什么蓋覆住?被欲望蓋覆住,被自私蓋覆住,沒想到別人,只想到自己,這就蓋覆了良心。這里就舉出這個例子,在有喪者旁邊,我們在那大吃大喝,有沒有想到別人的哀痛?沒有憐憫心,沒有同情心,只想到自己我肚子餓,這飯菜很好吃,你看自私、欲望,于是惻隱之心就蓋住。所以把我們良心恢復出來沒有別的,就是斷欲望,放下自私,朱子朱熹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欲」而已,這就是《大學》講的格物。
下面雪公引《皇疏》,皇侃他對《論語》的一個注疏,皇侃是他注《何晏集解》的,是批注的批注,叫疏,他說到,「孔子助葬時也,為應執事,故必食也。必有哀色,故不飽也」。孔子是圣人,他的良心已經全部顯現出來,沒有障礙,所以他做得很自然,他不是刻意。在助葬時,就是參加人家的葬禮的時候,因為需要執事,就是要工作,人總是要吃飯,所以沒有說不吃飯,但是吃飯不能飽,因為參加葬禮他有哀色,有這種同情心,同情喪家的憂傷,所以他也不忍心吃飽。從這一個小小的例子,孔子的一個舉動,我們去體會圣賢人那分仁愛存心,學圣賢關鍵是學他的存心,不是在事上學,而在心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