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久久草.com_国产91在线高潮白浆在线观看_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高清亚洲_色婷婷狠狠18禁久久yyy☆_亚洲春色Aⅴ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關鍵詞:論語,子罕第九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力去辦,不被酒所困,這些事對我來說有什么困難呢?”

  『子曰』就是孔子說,『出則事公卿』,這個「出」就是出來為國家辦事。當時就是出仕的意思,出來做官,辦政治、辦政事,為國家、為人民服務,這叫「事公卿」。公卿是長官,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為人民服務,替國家辦事就是為人民服務。『入則事父兄』,「入」就是在家里,就像《弟子規》講的「入則孝,出則悌」。入和出,入是在家,出是出門在外。在家里事父兄,這個事是事奉,對于自己的父母兄長要事奉,這是孝悌,行孝悌之道。

  這兩樁事,「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這兩樁事,其實不要把它看為是兩件事,是一件事,為什么?存心是一樣的。在家里你如何對自己的父兄,你出外就如何對待公卿就行了。家里有孝心的人,出外就有忠誠,所謂「忠臣出孝子之門」。忠心跟孝心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只是對待的對象不同,對父母那是孝心,對長官、對公卿、對國家、對人民那是忠心,那個是一條心,叫移孝作忠,你只是換個對象,心還是一樣。這個心是什么心?就是仁心,就是愛心,我們現在簡單的講就是愛心,孔子講的是仁。為仁從哪下手?就是從孝悌下手,所以「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家里把孝道做好了,孝心養成了,你出去外面,自自然然你就能夠有忠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你這德行就能做出來,德之本就是孝。悌也是孝,悌是孝的一個擴展,對待自己的兄長、兄弟就是悌道。你了解五倫關系里面所謂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這五倫關系里面,我們都是用這一個心,什么心?孝心。對父母就是孝,對兄弟就是悌,悌也是孝,所謂兄友弟恭、父慈子孝,這都是一個心,也是愛心,也是仁心。對夫婦,自然就是夫義婦聽,夫婦相處之道還是個愛心,這個愛心跟孝心沒兩樣。對君臣而言,君仁臣忠;朋友之間,朋友有信,這都是愛心、孝心的展開而已。所以一個出,一個入,我們就可以看到,出、入都是不二的,都是一個心去面對。

  『喪事不敢不勉』,這是講的辦理喪事,父母、親人,或者是國君過世,辦喪事,不敢不勉力而為之,就是盡心盡力要做到圓滿。《孝經》上講的,「祭則致其嚴」,祭祀要極盡莊嚴,「喪則致其哀」,要盡我們的哀思。所以辦喪事,我們要以最至誠的心去辦理,表達我們的哀思,我們的懷念,我們的感恩,祭祀也是要莊嚴,這是我們的誠敬心,也是孝心。對于祖先,對于過世的人,不敢忘記恩德,這就是孝心。為什么?他們跟我們還是一體的,孝就是代表一體。你看那個字上面,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個「子」字,老、子合一,老一代跟子一代合成一體就是孝?,F世的人跟我一體,過世的人還是跟我一體,實際上,事實真相也是一體,沒有分開過。這個我們學了佛法就知道,都是同一個心性出來的,同一個心源,當然是一體。所以孝心就是最符合這個事實真相的德行,叫性德。你能行孝,你能夠回歸自性,回歸到這一體上來。

  『不為酒困』,就是不受酒的困擾,喝酒不能醉。儒家沒有禁酒,但是絕對不允許你喝醉。如果年紀輕的就不能喝酒,你看《弟子規》上講的,「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佛家就戒得比較徹底,酒是大戒,五戒當中,殺、盜、淫、妄、酒,酒就是一個大戒。為什么?酒能亂性,讓你失掉智慧。智慧一喪失,煩惱習氣現前,「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全都做不到,一個人都胡里胡涂的,什么事都做不好,而且飲酒喪智,他這個誠敬心全都沒有了,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哪有個誠敬心?所以酒會困擾人。

  夫子講了這四條,可見得這四條非常重要,為了加強語氣,夫子還在這里最后說,『何有于我哉?』這是講,我能做到哪一樁?這四樁事情,我哪一樁做到了呢?這個「何有于我哉」,就是我都沒做到,很謙虛,不敢承當。當然,其實夫子已經做得很好,但是他為什么還要說「何有于我哉」?這個意思,一方面提醒我們注意,這四個事情不是小事,是大事,你要不用心去做,你往往做不好。所以連夫子自己說我都沒做好,提醒你,你能做好嗎?你要不用至誠、誠敬的心去做,你怎么能做得好?提醒大家不能夠忽視,所以這不是小事。

  《朱子集注》里面,朱熹他的解釋說,這四樁事情是「卑事」,卑是卑劣的卑,因為他覺得這四樁事情是小事,這樣講是一個誤解。朱熹有時候他的解釋并不是非常準確,這四樁事情哪是小事?如果小事,孔子怎么能說何有于我哉?件件都是大事。為什么?存心是關鍵。另外一方面,夫子講,我這四樁事情都沒有做圓滿,我都有在做,可是你說做到究竟圓滿,做不到;做到究竟圓滿,那就是大圣人,那一定使天下和諧、國泰民安,和諧世界就實現了。你看,《論語》第二篇第二十一章就有這么一句經文,就是夫子講的,這事就不是小事了?!墩撜Z》它這個經文是這樣講的,「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或是有人,有人問孔子,說「子奚不為政」,子是對您,這是很尊稱了,您,奚就是何,何不為政?您為什么不從政?因為孔子一生從政的時間很少,他說你為什么不從政,不做個官?然后夫子怎么回答?「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皇┯谟姓?,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夫子引用《尚書》說的,「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感⒑酢故且痪?,孝乎是贊嘆,贊美孝道,孝乎,孝道真偉大!你看《孝經》里面講的,先王的「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缎⒔洝肺以浿v過,講過兩次,一個長講,一個短講。我長講的四十小時,總題目叫做「古代帝王和諧世界的法寶」,就是《孝經》。為什么?你看,《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就說,這是先王的「至德要道」,至高無上的品德,最重要的方法,能夠怎么樣?能夠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你看看,「以順天下」,這是讓天下都和順;「民用和睦」,讓百姓都能夠過上和睦、安定的生活;「上下無怨」,領導跟百姓,政府跟老百姓之間,上下沒有怨恨,上下和睦,這不就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嗎?

  現在我們都在提倡構建和諧社會,共建和諧世界,怎么做?孔老夫子二千五百年前,把方法、把道理都給你說清楚了,那就是一部《孝經》,所以它就是講怎么孝,先王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以孝治天下。怎么治?教學,「教民親愛,莫善于孝」,你讓人民百姓相親相愛,和諧相處,最好的教育就是孝道,教孝,這是真正和諧社會的法寶。所以夫子這里用《尚書》,《尚書》是上古時代的書,《尚書》里面分三部分,夏、商、周三個朝代,三個部分?!渡袝防锩嬷v「孝乎」,是贊嘆孝道,確實是,你看,舜王就是以孝治天下,他實現了和諧社會,所以夫子這里引用了「孝乎」?!肝┬ⅰ褂质琴潎@,「孝乎」已經是贊美了,「惟孝」再次的來贊美,真正是古圣先王的至德要道。

  「友于兄弟」,這是讓兄弟之間能夠和睦,互相關懷,互相愛護,互相照顧,這是悌道。孝悌是為仁之本。孟子講,「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堯舜怎么樣治天下?孝悌而已。把孝悌做到了,你自己先做到,然后教化百姓,百姓也做到了,這社會就是和諧社會。所以能夠把孝悌做到,「施于有政,是亦為政」,自己做到了,然后你施于有政,「有政」是有政者,就是當官的人、領導人。你如何把孝悌的教育施教給有政者,怎么樣教那些領導?你自己做到,自己做到了,你能夠用感化的力量,讓這些在官位的人他也施行孝悌,領導全國人民一起行孝悌,這也是為政,「是亦為政」,這不就是為政嗎?孝友就是為政之本。除此之外,夫子講「奚其為為政」,還有什么事算是叫為政?除了推行孝悌之道以外,夫子講沒有別的事叫為政了。你說搞政治,這就是搞政治,這就是治國平天下。

  所以,我們又看回第十六章,夫子講「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這就是孝友,以孝悌之道擴展到方方面面,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忠是對公卿,信是對朋友,孝是對父母,悌是對兄弟,你看,孝悌忠信講得全了,事公卿、事父兄,這就是為政之道。這里面特別又提出「喪事不敢不勉」,因為喪事是大事。如果行喪不盡心、不誠敬,這是大不孝。所以曾子在《論語》中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終就是喪事,「喪則致其哀」。落實在《弟子規》,就是「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這就是喪事。慎終,就是「祭則致其嚴」,落實在《弟子規》,「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你看,《弟子規》不也是做為政之道嗎?真正做到《弟子規》,社會也就和諧了。

  后面又特別講到酒的問題。如果教育推行得很好,但是大家對于酒迷戀,特別是國家領導人,如果是好飲酒的話,你看歷史上就很多這樣的例子,夏朝的末代天子桀好飲酒,亡國了;商朝末代紂王好飲酒,亡國了;周幽王好飲酒,也亡國了。這三個皇帝好飲酒,夏商周這三個都是末代皇帝,幽王是西周的末代皇帝。好飲酒,肯定貪美色,酒色一沾染,肯定就墮落。如果是國家領導人,這個國家一定大亂。所以,夏朝開國的皇帝是禹,堯舜禹的禹,禹傳位給他的兒子啟,開始了夏朝,禹是圣人。當時儀狄,就是少數民族來進貢,給他一壇好酒,他品嘗了之后,很美味,但是他警覺性很高,他說,后世必有人因為飲酒而亡國。所以從此他就疏遠這些進貢酒的少數民族,而且自己把酒戒掉,不允許這些官員喝酒?!稌洝防锩?,就是《尚書》里面有一篇叫「酒誥」就是講這個事情的。禹真的不幸言中,他的后代夏桀就是飲酒亡國的。我們看歷代的皇帝,凡是貪好飲酒的,都是家破人亡,喪國辱權。所以孔子在這里特別提出酒戒。

  酒它是個廣義的代表,酒是什么?會迷惑人的,讓人沉迷的,沉醉于其中的,都是屬于酒這一類的,不一定說喝酒才叫酒。包括很多,凡是讓人沉醉的,抽煙、吸毒、網絡游戲、上網、聊天,凡是你沉迷于其中的,讓你玩物喪志的,這些都屬于酒這類的,都要戒絕。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嗜好,人不要有嗜好,你有嗜好,往往會被這個嗜好所迷了、所轉了。所以君子一心為善,一心只想著為萬民服務,把自己那種欲望、嗜好要放下,至少要降到最低程度,然后你才能最后慢慢放下我執。真正放下我執,你自然能夠大公無私,那你真正是君子,你成圣成賢那就一點不難。

  蕅益大師對這章解釋說,「不要看得此四事容易,若看得容易,便非孔子」。所以,你看孔子為什么說「何有于我哉?」他這樣說,不光是謙虛,都是提醒我們,當然他也是提醒自己,讓自己有很高的警覺性,這四樁事情不是容易事,你真正做到圓滿,你就是圣人。你能孝做到圓滿,這不就是圣人嗎?孟子講的堯舜之道都是孝悌而已矣,你做到圓滿,就是像堯舜一樣的大圣人。所以「出則事公卿」是忠,要做到極處,做到究竟;「入則事父兄」,孝悌做到圓滿;「喪事不敢不勉」,是誠敬做到圓滿;「不為酒困」,是一切欲望放下,不沉迷,一切境緣中不迷惑、不顛倒,這是不為酒困。你看,你做到這四樣,豈不就是圣賢?所以孔子沒把它看作是容易事,一定是盡心盡力去做,不敢絲毫的茍且。這是孔子之所以成圣的秘訣,正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下面江謙先生有一個補注,他說,「此四者,皆是孔子之無我」,這就講得更為的圓滿,是開解蕅益大師所說的。這四樁事情,事公卿、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這四樁事都是孔子無我的表現。那確確實實,只有真正做到無我,你這四事才叫圓滿。底下給我們來分析,「有我相,則驕慢,不能出事公卿,入事父兄」。無我就是沒有我這個相,夫子放下了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里單提出我相,我相放下了,那四相也就跟著放下。因為沒有我了,也就不會有人了,人是跟我所對待的,沒有對待了,沒有我當然就沒有人,沒有人,也沒有眾生,也不會有壽者相,所以我相是最根本的,先要放下。這是我們錯誤的一個知見,迷惑的一個知見,要放下。

  如果有我相,這是我,有我這個念頭,你一定就會有四種煩惱,與生俱來的四種煩惱,所謂我見、我愛、我癡、我慢,四大煩惱常相隨。隨什么?隨著我,你只要有我,四個煩惱跑不掉。我見,是你有我這個念頭;我愛,就是貪,這屬于我的,我就要,不肯布施,不屬于我的,我還想要,貪;我癡,是愚癡;慢是傲慢。你看,貪瞋癡慢,這是煩惱。你有驕慢心,你就很難做到事公卿、事父兄圓滿,也就是說,忠孝就不能做圓滿。要做到圓滿的忠孝,必須放下我,心中只有父母,沒有自己,你才能夠盡孝。心中只有國家、只有人民,沒有自己,你才能盡忠。稍有一個我相,忠孝就欠圓滿了。

  第二個,「有我相,則有斷見,謂人死即消滅,故喪事不能勉」。「喪事不敢不勉」,為什么治喪要盡心盡力?因為知道人死了之后不是斷滅的,他有神識存在,所以要「事死者,如事生」,這就不是斷見。如果有我相,就會有斷見。這個我相是什么?執著自己的身體是我,人家的身體是他,人死了,身體滅了,以為我就滅了,這叫斷見。不知道身體雖然有滅,但是人的神識不會消亡,靈魂不滅。這就是要放下斷見才能夠了解,不是人死如燈滅,什么都沒有,不是。我們知道,人死后面還有,所以我們行喪、祭祀就不敢不勉力,這也是孝心。所謂「祭神如神在」,祭祀神靈,包括祖先的神靈,都好像神靈在你身旁、在面前,這是確實,你動念頭想他們,他們就來,感應道交?!缎⒔洝防锩嬉仓v,「祭則鬼享之」,你祭祀的時候,鬼就來了。那個鬼是什么?祖先的神靈,他來享用,享用你的祭祀,那你豈敢不盡心盡力?怎么敢得罪祖先?得罪祖先這個心,就不孝。

  下面,「有我相,則累于形骸,不知觀心之妙,而以飲酒為樂,故為酒困」。這是有了我相,還會出現什么問題?累于形骸,以為身體就是我,所以為這身體的享受而去絞盡腦汁,為身體所困,「不知觀心之妙」。知道身體不是真正的我,身體是什么?身體是我所有的,就像人的衣服一樣,這是「你的身體」,不是「你」,「你」和「你的」,這兩個是兩個概念。什么是真正的你?心性才是真正的你。所以圣賢教我們觀心,觀心是回歸到自己,真正的自己。如果有我相,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身體上,你就忘了心性,把這個衣服執著是我了,你就忘了真正的我在哪里,所以你就會飲酒作樂,去尋找享受,尋找刺激,沉迷不悟,所以會為酒困。所以對我們的身體,我們也不必太過的執著,身體是要愛護,為什么?就像你的衣服你也得愛護一樣,但是不能過分的愛護,一天到晚想著怎么樣給它保養,怎么樣加強營養,為它絞盡腦汁,這個沒必要。你愛護著用就行了,它是個工具,用來做什么的?用來行孝的,用來行道的,這是個工具,不可以過分的執著于它,把自己的中心任務給忘掉了。

  下面江謙先生又說,「我見為萬惡之原,其為毒于天下,不可勝數。故孔子一再言之:何有于我哉」。江謙先生不僅說我相,有了我相,你這四樁事就做不到了,這里又說我見,我見就比我相更深了,這叫「萬惡之原」,原是源頭,一切萬惡之源是我的這個見,這個流毒于天下,不可勝數。有了我見,你就有自私的心,人一有自私,就不可能為天下人著想了,天下為公就做不到。如果是國家領導人有私心,天下人就受害了。歷代我們看到,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所以「為毒于天下,不可勝數」。凡是這個國家天下有災難,特別是人禍,當然也包括天災,天災也是人心所感,災難就是毒,毒的根本,萬惡之源就是我見、私心。所以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地球這么多的災難,我們知道,古圣先賢已經說了,根本就是私心。所以如何能夠教化天下人?把私心放下,起心動念為別人著想,為天下著想,這個災難就能免除。

  《金剛經》里面它講到,這前后兩部分,前面部分斷我相,斷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后半部分《金剛經》斷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個見就是我們的煩惱,是妄想分別執著生出來的,它不是真的,是妄念。事實真相是什么?事實真相是整個天下、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的,你能夠認識這個真相,你就自然肯放下我見、我相,知道那個我見、我相是錯誤的念頭,是一個妄念,是迷惑顛倒產生的這么一種見解,要把它放下,要回歸到一體上來。在這樣的一個高度上,我們去重新體會本章《論語》所說的,孔子講「何有于我哉」,「故孔子一再言之,何有于我哉」,這個一再言之,是前面已經講過,現在又講,前面哪一章講過?第七篇第二章,它的經文是這樣的,「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這里講過一次,這里又講。這個「何有于我哉」的深義是什么?根本沒有我,哪里有我?凡夫以為真的有我,那是錯誤的知見,是妄念。真相是什么?真相是一體的,整個宇宙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所以哪有我?如果你說有個我,那真正的我就是整個宇宙一切眾生,這叫法身,這是真正的我,這一個身體哪是我?

  所以夫子這里真實的意思,蕅益大師和江謙先生把它揭示出來了,你必須要放下我相,你才能做到夫子講的四事。為什么你做不到那四事?因為你我相沒放下。夫子最后告訴你,「何有于我哉」,沒有我,哪有我?讓你放下我相。不僅放下我相,讓你放下我見,因為我見是萬惡之源,是流毒之根本,讓你放下,所以一再告訴你,「何有于我哉」?

  前面《論語》上講的,「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是教我們放下「我」的方法,放下我執。怎么放下?「默而識之」,默是寂默,寂而不動,心定下來;識之,是銘記。寂然不動,識之是什么?你忽然明白,這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心定下來,就像湖水一樣平下來,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這叫默而識之?!笇W而不厭」,就是好學,志于道,立志、發愿要成圣成賢,好學不輟,鍥而不舍,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自己學,還要誨人不倦,誨是教別人。自己學,自己提升智慧,教別人,這是修福,這是你慈悲的表現,讓別人也跟我一樣,同歸于道,這是慈悲。為什么?別人跟自己一體,怎么能自己成道,別人不成道,那怎么可以?「何有于我哉」,哪有我?所以我要成圣成賢,必須要幫助別人成圣成賢,自己才能成圣成賢,要同歸于圣道?!度A嚴》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同成佛道,這你就真正徹底,不僅放下我相,連我見都放下了。

  【評析】

  “出則事公卿”,是為國盡忠;“入則事父兄”,是為長輩盡孝。忠與孝是孔子特別強調的兩個道德規范。它是對所有人的要求,而孔子本人就是這方面的身體力行者。在這里,孔子說自己已經基本上做到了這幾點。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interurbi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莲市| 合川市| 绥德县| 长海县| 阜南县| 永和县| 丁青县| 邵阳县| 延津县| 苗栗市| 偃师市| 且末县| 赣榆县| 若尔盖县| 舟山市| 吴川市| 阿合奇县| 克什克腾旗| 山东| 宜都市| 米泉市| 瑞安市| 麻城市| 安龙县| 元阳县| 吉隆县| 西安市| 沙河市| 桃园县| 凉山| 时尚| 巧家县| 郁南县| 宁陵县| 闵行区| 大埔区| 内黄县| 秦皇岛市| 万州区| 宝清县| 修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