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關鍵詞:論語,先進第十一
高柴愚直,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魯莽。孔子說:“顏回的學問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貧困。端本賜不聽命運的安排,去做買賣,猜測行情,往往猜中了。”
這是孔子評論他的六個弟子,首先講到『柴也愚』,這個「柴」是弟子高柴。根據《朱子集注》當中說的,「柴,孔子弟子,姓高,字子羔」,這是高柴。高柴比孔子小三十歲,字子羔。「柴也愚」,這個愚是評論高柴的個性。我們看《朱子集注》當中說,「愚者,知不足而厚有余」。愚,就是愚直那個愚,愚直是什么?為人有點呆板,人品是很好,厚有余,「知不足而厚有余」。這是什么?他的智慧有時候不是很夠,有點呆板,或者反應比較慢,但是這個人厚道,厚有余。
《朱子集注》下面又說,「家語記其:『足不履影,啟蟄不殺,方長不折。執親之喪,泣血三年,未嘗見齒。避難而行,不徑不竇?!豢梢砸娖錇槿艘印?。《孔子家語》里面就有記載,高柴其人是「足不履影」,他的腳不會踩到人家的影子上,這是對人的恭敬,這也是一種禮。特別是比我們年長的、位高的,像父母、老師,那我們不應該踩到他的影子上。你看《沙彌律儀》里面就有講到這一條,弟子不能夠踩在老師、師父的影子上,這是不恭敬的,足不履影?!竼⑾U不殺」,蟄是驚蟄那個蟄,冬眠的蟲子,到春天打雷了,牠就驚醒了,剛剛蘇醒的這些小蟲子,不能夠殺牠們,這是仁愛心。儒家也講究這個,高柴也守得很好。你看,前面足不履影是屬于恭敬,啟蟄不殺是屬于仁愛。不殺,這是持殺戒,不殺生?!阜介L不折」,就是什么東西都非常的愛護,譬如說有一個方的東西,我們不把它折,長的東西也不折它。為什么?愛護它。所以這三條,我們看到一個是敬師長、敬長輩,足不履影;啟蟄不殺,是敬有情的眾生;方長不折,是敬無情的眾生,毋不敬。
「執親之喪,泣血三年,未嘗見齒」,這是講喪禮,高柴也非常的嚴守這種禮?!?a href='http://www.interurbis.net/guoxue/dizigui/' target='_blank'>弟子規》上講的,「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高柴守得很好,在行喪的時候,泣血三年,在三年當中常悲咽,他是發自內心的,心里對于父母很有孝心、孝思。未嘗見齒,就是沒有笑過,笑會露齒,大笑的時候會露齒,他沒有,這是真正很難得的,有孝心的人。避難而行,凡是有災難,或者是那種險難的地方,他不去,避開。為什么?這屬于君子明哲保身之道。除非是什么?去救人,必須要去,那一定要去。沒有什么特別利益的,我們就要避開那些險難。這也是愛自己的身,因為身是父母所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不徑不竇,這個不徑就是不走快捷方式,做什么事都是按部就班、有條不紊,他沒有想些花招去走快捷方式,這人很規矩,很老實持重。不竇就是不穿通,像水堤、堤壩把它掘開了,這叫竇,不竇就是絕不會穿通,做事也不會過火,這個意思。這是《孔子家語》里面記載高柴為人,「可以見其為人矣」,這個人是非常老實持重的人,所以「柴也愚」。
底下經文說,『參也魯』,參是曾參,孔子的另外一位弟子曾子,這也是相當有名的。你看《孝經》里面,孔子是對曾參講的,曾參也是位大孝子,「二十四孝」里面也有他。根據《集解》,《論語集解》里面講的「孔曰」,這個孔是孔安國,西漢的經學家,孔子的后裔。他批注《論語》說,「魯,鈍也」,參也魯,「曾子性遲鈍」,這是曾子比較不太敏捷,叫魯鈍。但是曾子難得的地方是,他雖然不敏捷,他用功很勤懇,很有恒心。他的功夫用在什么?我們看到《論語》中他給我們講,「吾日三省吾身」,每一天他都做反省、檢點、懺悔、改過的功夫。所以圣賢用功天天不間斷,天天都是反省自己。
我們恩師現在提倡讓我們用三個根,做為我們的功過格,天天做反省,這不就是「吾日三省吾身」嗎?這個三,我們現在應該可以落實在三個根上,天天對照自己,看看《弟子規》哪一條我沒做到,沒做到打個叉?!兜茏右帯芬话僖皇龡l,看看能做幾條,犯了幾條,犯了的,第二天要改過來,不能再犯?!陡袘芬彩牵陡袘芬话倬攀鍡l,也是天天改,天天對照。《十善業道》,亦復如是。如是天天改過自新,那你就能夠成為圣賢了。
曾子在《論語》中還講到,他悟明白了孔子之道,孔子有一天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明白了,明白什么?別人問曾子的時候,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曾子他一定是一生篤行忠恕之道。忠是盡心盡力,做什么事都盡心盡力,叫忠,「盡己之謂忠」。恕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恕。夫子教導子貢一生受持一個字,就是恕道,這樣一生可以無大過,一生能夠有大成就。曾子他是這樣一個人,都是很難得的賢人。
底下說,『師也辟』,「師」,我們前面講到了,子張。這個「辟」,古人有多種講法,像馬融說這是邪僻。可是李炳南老先生講,這樣說邪僻不太準確,邪僻比較屬于貶義詞。子張是位賢人,他才智過人,但是還不至于邪僻,而且也沒有根據。所以,我們看到李炳南老先生贊同另外一些講法,這里他引了黃氏《論語后案》這本書講到,「辟,偏也」。如果當辟字講,可以做為邪僻,就有人字旁;如果當作偏字講,這就念辟(音畢),所以應該是念「師也辟(音畢)」??串斒裁匆馑贾v,辟就是偏頗?!敢云渲具^高而流于一偏也」,孔子前面評論子張為人是過,過猶不及,他是過了,跟子夏正好相反,子夏不及,所以他志過高,有時候流于一偏,他就有偏頗了。
《朱子集注》,他講這個「辟」,是「便辟也」,便辟是講話不那么誠實。因為我們可以想象出來,子張他才智很高,大概也像子貢那樣很能說話,辯才很好,但是話說多了,也可能有時候就缺乏一點誠信了。所以這里講,「謂習于容止,少誠實也」,他在表面上功夫做得很足,容是容貌,止是舉止。容貌、舉止這方面修飾得非常好,但是如果過于修飾表面,內心就少了誠實,這是朱子的評論。這些說法都可以并存。
下面又說,『由也喭』?!赣伞故?a href='http://www.interurbis.net/guoxue/647.html' target='_blank'>子路,根據《集解》當中說的,「鄭曰」,鄭康成他批注說,「子路之行,失于畔喭」,子路的行為比較的粗卑,畔喭是屬于粗卑。根據「邢疏」,邢昺,就是北宋的一位經學家,他批注《論語集解》,他有個疏,這個注疏里面講,「字書,畔喭,失容也」,這畔喭是屬于失去了禮容,就失態了?!秆宰勇沸孕袆倧?,常畔喭失于禮容也」。這是子路他有時候會比較粗俗一點,不講究威儀,比較大咧咧的,不修邊幅的這種人,性格是很豪爽,可是有時候不太注重外表和舉止,很率真。
這里提到的這四個人:高柴、曾參、子張和子路四人,他們雖然都是賢人,但是各有各的不足,都沒有到達中道,還沒有到達圣人的境界,都有他們的習氣,孔子也就看得很清楚。底下,『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這個「回」是指顏回,孔子另外一個弟子,顏回是孔子最贊嘆的學生?!钙涫酢?,這個庶乎就是差不多的意思,差不多什么?差不多成為圣人,那顏回是最高的。這個「屢空」,屢空我們看「集解有兩說」,有兩種說法,都在《集解》里面講到。
「一說顏子庶幾圣道,雖數空匱,而樂在其中」。這是一種說法,講顏子,就是顏回庶幾圣道,他差不多能夠成就圣道了??墒?,他的命運卻是比較的不好,很窮困。庶,就是指他的命數空匱,所以這個空字是當空匱講,他很貧乏。你看看《論語》里面孔子就評論他,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贊嘆顏回很有賢德,他一簞食一瓢飲,吃飯只能拿竹簍子來裝飯,連碗都沒有;喝水只用葫蘆瓢,連杯子都沒有;居住在陋巷里面,這樣窮困的生活,人家不知道多么擔憂,可是顏回卻不改其樂,樂在其中,這是非常賢德。賢德在哪?他所追求的是道,而對于衣食享受一點都不放在心上,安貧樂道,這是孔子所贊嘆的,這是一種說法,說「屢空」這個空是這個說法。
第二種說法,「一說屢猶每,空猶虛中,因為不虛心,則不能知道」。另外一種說法,屢當作每字講,就是每空,這個空當虛中,中是自己心中,心要虛,不能夠有一物,這叫空。因為凡人不虛心,「則不能知道」。如何才能知道「道」?那你把心空掉就行了,空掉就是放下,先把執著放下,再把分別放下,最后妄想、起心動念都放下了,心真正空了,那這個時候,你就能夠證道了。這個說法就講到圣人的境界了,圣人心空寂,常虛,沒有任何的牽掛,所以孔子自己說他自己是空空如也。人家會問,你有沒有所知?孔子說,「吾有知乎哉?」沒有,空空如也。人家來問我,我就就他的問題給他回答,回答得也很詳盡。人家來問是叩問,像叩鐘一樣,一叩我這邊就響了,有沒有預先準備?沒有。內心里面,絕對沒有什么預先準備好的這些答案,他是空空如也的,這是圣人地位。顏子還沒達到圣人的地位,其心屢空,已經接近了。這兩種說法都很好。實際上,這兩種說法也并不矛盾,一個是教我們下手處,另外一個是講結果,成就了之后的境界。我們希望把心空掉,怎么空?你得放下,要去舍。
《了凡四訓》里面講,「達者內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達者就是圣人,什么都能舍,什么都能放下,里頭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統統能夠放下,都能舍,沒有不能舍的。為什么?一切法都是虛幻的,六根也好、六塵也好,都是夢幻泡影,圣人明了這個道理,所以都能舍,舍到最后,空空如也?!钙埛悄苋?,先從財上布施」,最可以祛除執吝,我們一般凡人最難舍的是財富,你要舍從哪舍起?舍財開始。身外物,先從身外物舍起,這能夠幫助我們把執著和吝嗇、貪愛的心斷掉。慢慢、慢慢,到最后,我們內心里就愈來愈清凈、愈來愈空,所以下手處是舍財。所以前面一說,是講顏子他的命運空乏,什么都沒有。什么沒有,它表示什么?什么都放下。所以,這兩說其實并不矛盾,可以并存。這是夫子贊嘆顏回接近圣人了。
下面又說,『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纲n」就是子貢,子貢不受命,不受命是不接受天命。他不像顏回,顏回接受天命。所以,即使在這樣窮乏的環境里面,不改其樂,樂天知命。子貢就不能夠了,不受命是他不能隨順自然。他自己什么?有自己的分別執著,他一定要怎么樣。他做貨殖盈利。子貢是個商人,他也是富甲一方,很有錢,他跟顏回是正好相反的,顏回很窮,他很富有,他心放在了盈利上,做生意,他不能夠空掉自己的心。當然子貢他學了圣賢,他是賢人,他雖然經營,他不會為財富所迷??墒墙洜I這項東西,他還沒有做到無心,他還是有心的,所以是「億則屢中」。這個億,是當作回憶的那個憶字來講,豎心邊。這個億是什么?就是他自己思考、憶度。因為做生意,他必須要思考、要規畫,做Financial Planning,你要去計劃,這是憶。
《皇疏》,皇侃的注疏說,「子貢雖不虛心如顏子,而憶度事理,必亦能屢中」。子貢他跟顏子比不上,顏子他是無心,真正虛心,心中是虛空的。子貢心里有,他有這些事,他不能像顏子那樣做到空心,空空如也。所以,他跟顏子的境界相差很遠,他要憶度事理,他要用他的思惟去研究??赡苡袝r候學習圣賢之道,他研究的圣賢之道也都是能夠幫助他領悟,所以叫也能夠屢中??墒?,他的問題在于光用研究,這個心不能空,不能空,就不能證道。
蕅益大師在之前,我們看到蕅益大師他有一個評論,「卓吾云:識得病,便是藥」。子貢的病,就在于億則屢中,就是他心里放不下,他要去憶度事理,他不能把心空掉,不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夫子在這里跟他點出來了,這就是藥。當然前面的這五個弟子,高柴、曾參、子張、子路、顏回,夫子一一點出他們的問題,這都是給他們藥,讓他們改過。
蕅益大師后面有一句話,我們摘錄下來,「凡夫受命所縛,賢人能不受命。惟圣人真學問,則知命,而不必轉命。是故有志為圣人者,只須俟命。今直以屢空二字,傳顏子之神,作子貢之藥。子貢一生,吃了億則屢中之虧,便不受命,而貨不覺其自殖矣」。這個意思是說,一般凡夫被命運所束縛,連賢人他們不被命運所縛了,但是他只是做到不受命,不接受命運,換句話說,這種人他們能改造命運。像了凡先生他就做到了,他是賢人。只有圣人,真學問是知命,樂天知命,孔子做到了,不必轉命,他連命運要不要轉?他沒有那個心要轉,了凡先生還要想著轉命,他還有念頭,還有分別執著沒放下,圣人連這個念頭都沒有?!甘枪视兄緸槭ト苏?,只須俟命」。俟命就是等待命運安排,一切隨緣,恒順眾生,這個境界更高,這是顏子在做的境界。
「今直以屢空二字,傳顏子之神」,把顏子的境界說出來,「作子貢之藥」。子貢他自己就是什么都是要自己分別執著,要自己推測,要自己控制,自己去處理,這個反而是病。子貢的一生,就「吃了億則屢中之虧」,他老是用第六意識來去計劃,來去憶度?!副悴皇苊?,就不能夠接受命運安排,不能夠恒順眾生,不能放下分別執著。所以,「而貨不覺其自殖矣」,這個貨是什么?包袱。他有包袱,包袱不斷的在增加。所以,從這里看到孔子的意圖,是讓弟子們統統放下,空心,空空如也了,你就成就。
【評析】
孔子認為,他的這些學生各有所偏,不合中行,對他們的品質和德行必須加以糾正。這一段同樣表達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是一種折衷調和思想,調和與折衷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相對的、暫時的。孔子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的這一狀態,并概括為“中庸”,這在中國古代認識史上是有貢獻的。孔子對顏回學問道德接近于完善卻在生活上常常貧困深感遺憾。同時,他對子貢不聽命運的安排去經商致富反而感到不滿,這在孔子看來,是極其不公正的。
柴:高柴,字子羔,孔子學生,比孔子小30歲,公元前521年出生。
愚:舊注云:愚直之愚,指愚而耿直,不是傻的意思。
魯:遲鈍。
辟:音pì,偏,偏激,邪。
喭:音yàn,魯莽,粗魯,剛猛。
庶:庶幾,相近。這里指顏淵的學問道德接近于完善。
空:貧困、匱乏。
貨殖:做買賣。
億:同“臆”,猜測,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