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適問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關鍵詞:論語,憲問第十四
南宮適問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戰,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親自種植莊稼,卻得到了天下。”孔子沒有回答,南宮適出去后,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這個人真尊重道德。”
這一段是孔子的弟子南宮適,向他的老師報告了他的一個學習心得,孔子的這個回應很有味道。我們來看這個『南宮適』,這個字讀「括」,雖然是一個「適」字,但是它是念作括,跟提手邊的那個「括」字是通假,他也是南宮子容,在「公冶長篇」里面我們看到他,叫南容。這位南宮適非常有德行,所以孔子把他兄長的女兒嫁給了南宮適,所以他跟孔子也是親戚。南宮適他在這里問孔子,實際上,這是他自己的一個心得,向孔子匯報。
他說,『羿善射,奡蕩舟』,「羿」和「奡」,這是兩個人,他們是同時代的夏朝的人。這個羿,是在夏朝有窮國的國君,據說他是善射,這射箭很厲害,武力也很好。奡也是夏朝人,他是羿的臣子叫寒浞的兒子。他倆是什么樣的關系?根據《左傳》的記載,在夏朝當時的天子叫相,也叫夏后相,羿是在夏朝一個諸侯國有窮國的國君,結果后來就造反,把天子給趕走了,自己自立為天子。他手下有一個大臣叫寒浞,寒浞這個人確實比羿還厲害,后來把羿給害死了。羿死了以后,寒浞就娶了羿的妻室,生了兩個兒子。從這里就可以看到因果報應,你看羿,謀奪天子的位子,這是屬于臣不臣,叛亂,結果他自己好景不長,他也被自己臣下給陷害,寒浞(這是臣子)把他的妻子給奪走。所以真是天道好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結果寒浞娶了羿的妻子,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澆,一是叫豷。澆的力氣很大,這個澆就是奡,「奡蕩舟」,就是他,他的另外一個名叫澆,澆灌的澆,澆水的澆。他的力量大到什么?在陸地上推著船可以走,這船肯定是相當大的船。后來,奡就用他的武力滅了,就是殺死了夏朝的天子。當時羿謀反的時候,只是把天子趕出去,沒有殺他,結果奡就把這個天子相給殺了。當時,夏朝天子相死的時候,他的夫人已經懷孕了,后來就生了兒子,叫做少康,少康帝,這等于是一生下來就沒有了父親。少康帝長大以后,他也很有能耐,就把這個奡給滅掉了,把他的兄弟豷也給滅掉了,中興了夏朝,讓夏朝又復興起來了。
所以羿和奡,這兩個人有這么一段典故,都屬于叛臣。所以南宮適在這里講,羿他雖然善射,奡雖然他力量很大,能夠蕩舟,但是,『俱不得其死然』,用我們現代話來講,就是不得善終,沒有好死。那這一句話,其實就是講到因果的道理。《尚書》有兩句話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一個人行善積德,天給他降下吉祥。如果是做不善,弒君叛國,最后就是「不得其死然」,他有災殃。這是南宮適把他的一個心得向老師報告。
底下,又講到善有善報的例子,就是『禹稷躬稼而有天下』,這是禹和稷兩個人。禹是大禹治水這個禹,堯、舜、禹,舜把帝位傳給了禹。為什么要傳給禹?當時,禹致力于治水的工作。傳說當年,九年大水,可以說是天下人民都深陷于水患當中。結果禹他疏通江河,興建水利,把這水患給止住了。他自己非常有德行,傳說是他為了工作,三過家門而不入,他也是一位圣人,所以舜把帝位傳給了禹。禹的兒子啟,開始就不是禪讓了,就變成家天下,那就是夏朝。稷這個人他是非常懂得莊稼種植。當時,他教百姓怎么去種植莊稼,進行農耕。稷的后代,這就是周文王、周武王,周家是稷的兒孫。所以你看,禹的后代,建立了夏朝;稷的后代,以后有周朝,這就是他們「躬稼而有天下」的意思。躬稼,就是親自去興建水利,教百姓種植,親力親為,我們現在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的福報很長遠。這兩個人,禹和稷,比起前面兩個人羿和奡,在力量上、在武力上是遠遠不如,可是前面兩個人沒有天下,反而不得其死;后面這兩位圣人,他們得到了天下,這是很明顯的因果。所以孔子在注《易經》的時候講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南宮適說完這段話,孔子不回答。孔子不答,『南宮適出』,學生看到老師沒給他評論,就出去了。出去之后,孔子就說,這肯定也是對還留下來其它的弟子們說的,就說,『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這兩句話是贊許南宮適,稱他是尚德君子。這個「尚」是崇尚,他崇尚道德,不崇尚武力。也就是說,他主張為政以德,以德來化民,不是以他的武力、以軍事,或者經濟,或者其他方方面面,去治服其它的國家或者百姓。南宮適的這種觀點,正是符合孔老夫子的心意。孔老夫子沒有當面贊許他,等他出去以后在背后稱許他。
這就是昨天我們講到的,在第四章里面講到,「有德者必有言」。你看,南宮適講的這句話,這是他的言語,是因為他真正有這個德行,他才能說得出來。孔子通過他的言語,就知道他的德行,所以他贊嘆南宮適的德行,稱他是尚德君子。「若人」,就是像他這樣,真正是尚德君子。他的理想,向禹、向稷一樣的這樣圣人學習,而他并不是對像羿、像奡這種人有任何的贊賞,沒把他看在眼里,反而對他們鄙視,他們很勇猛。可是,你看第四章里面講的,「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就是羿和奡這種人他是勇,可是他不仁。不仁的勇,也不會是大勇,充其量只是匹夫之勇。
我們再看蕅益大師的批注,「千古至言,文不加點,故不答也。出后而贊,正是不答處。不答,又就是贊處」。蕅益大師這個評注也很有味道,他說南宮適這句話是千古至言,至言就是至理名言,就是真理。文不加點,這句話已經不再需要補充什么了,不要加什么了,也不需要再點評了,這就是真理。這個真理講的是什么?就是講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給南宮適悟出來了,所以夫子也不需要再多加評論了,故不答也。那不答,也就是在贊許他了,說明他這個話已經是至理名言了,不用再給你補充,都圓滿了。所以底下說,不答就是贊處。出后而贊,正是不答處,南宮適出去了才贊他,這不給他回答,實際上不是答不上來,而是什么?等他出去以后,用他的話來教化其它的人。
這就是前面第四章,最好的一個例子。前面第四章講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南宮適講了這兩句話,正是夫子他前面教誨最好的注釋。夫子對自己的學生,也不是隨意去贊嘆;即使是贊嘆,都是非常的委婉。我們想想,第一個,當然不能夠讓學生聽了之后就生起傲慢心,讓他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所以要贊,不在當面贊,在背后贊。你看看,夫子贊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都是在背后贊,贊南宮適也是在背后贊。贊這個學生,目的是幫助其它的學生提升,給他樹立好榜樣,讓大家跟著他學習。但是對學生的缺點,就當面指出來,這是真正的好老師。
所以我們要親近一位善知識,你要看看他,對你一點不贊嘆,并不代表他不欣賞你。如果他對你當面贊嘆,這就有點恭維的意思,把你當作外人了。當面不贊嘆,甚至當面會批評你、指責你、罵你,那真對你好。你看,夫子對子路很不客氣的,開口就說「野哉,由也」,你這人真粗野,這是當面就罵他,罵他就是愛他。一個學生真正有德行,夫子在背后贊賞。
【評析】
孔子是道德主義者,他鄙視武力和權術,崇尚樸素和道德。南宮適認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終。孔子就說他很有道德,是個君子。后代儒家發展了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張,要求統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則,最終是沒有好下場的。
南宮適:適,音ku︸,同“括”,即南容。
羿:音yì,傳說中夏代有窮國的國君,善于射箭,曾奪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所殺。
奡:音ào,傳說中寒浞的兒子,后來為夏少康所殺。
蕩舟:用手推船。傳說中奡力大,善于水戰。
禹稷:禹,夏朝的開國之君,善于治水,注重發展農業。稷,傳說是周朝的祖先,又為谷神,教民種植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