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擊磬于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關鍵詞:論語,憲問第十四
孔子在衛國,一次正在敲擊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從門前走過說:“這個擊磬的人有心思啊!”一會兒又說:“聲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沒有人了解自己,就只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樣)水深就穿著衣服趟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趟過去。”孔子說:“說得真干脆,沒有什么可以責問他了。”
這章記述了孔子在衛國的時候,有一天他在「擊磬」,磬是一種石制的樂器,就是石鐘之類的,或者是石頭的那種板,敲起來可以發出不同的音聲。孔子擊磬,門外有一個人路過,『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蕢」是草編的一種盛物之器,有點像那種小籃子,或者是小籮筐之類的;這個「荷」是擔著。有一個擔負著草編籮筐的人路過,在孔門門口路過,于是就聽到了孔子擊磬的聲音,他就說,『有心哉,擊磬乎』?這是講擊磬的人是個有心人。因為樂是心之聲,奏樂器的人心里面有什么所思所慮,往往就能表現在他的樂器演奏當中。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聽得出來,要有很高修養的人,才能夠通過這個音聲體會到奏樂的人內心的思想。那很顯然這個荷蕢之人他聽出來了,所以發表這樣的評論。
『既而曰』,「既而」就是然后,就繼續說到,『鄙哉,硁硁乎』,這個語氣一轉,他說「鄙哉,硁硁乎」,鄙就是講粗鄙。硁硁乎是講擊磬的人,從他擊磬的聲音可以聽出來,擊磬的人是一個很堅強而又很固執的人,所以這荷蕢之人就用這個話來評論孔子。底下又說『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這個「莫己知」,就是人莫己知,別人沒有人知道孔子。孔子滿腔的抱負,很希望在當時這個亂世推動圣賢道統,弘揚圣賢的教育,恢復周公之治,但是沒有人能夠用他,沒有知己。這個荷蕢之人懂得了孔子的心思,他講得一點沒錯。「斯己而已矣」,這個斯己,就是孔子只有自己,他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已,他不必為人,這就是孟子所說的「獨善其身」的意思。這個話言外之意是說,孔夫子你只知道自己而已,不知道時代的環境,現在因緣不足,你的事業不可能成功,不必一味的去強求。
底下這個荷蕢者又說,『深則厲,淺則揭』。這是荷蕢者引用《詩經》里面的詩句,「揭」就是把衣服提起來的意思,「厲」就是不提起衣服,直接衣服垂著,蹚著水過河。這個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水很深,那么你就直接不用揭衣服,把衣服垂下去,就這樣過河,衣服濕了也沒關系。淺的水,可能它只到膝蓋,這算淺水,那你可以把衣服撩起來,把褲子也可以卷到膝蓋之上,蹚著水過河。這個意思是講水有深淺不同,所以涉水過河的方法也有不同。他說這個話也是一語雙關,提示孔子你不必太固執,現在天下無道,應該去歸隱,不要強行出來,出來你也成功不了。這個荷蕢之人他沒有暴露姓名,肯定也是一位隱士,前面講的「賢者避世……作者七人」,有七個人是孔子見到的隱士,說不定這個也就是一個。
孔子聽見了這個隱士的話,他又說到,『子曰:果哉,末之難矣』。果哉,就是果然能夠人人像這個荷蕢者所評論的那樣,人人都擊磬擊得硁硁乎,大家都是為自己實現圣賢的理想,不必看他人,也不必管現在適不適合。果然如此,個個人都如此,「末之難矣」,在天下推行圣人之治也就不難了。換句話說,孔子與這位荷蕢者他的抱負不同,荷蕢者是個賢者,但是孔子是圣人,圣人高于賢人,正在于他能夠知其不可而為之。雖然天下無道,但是孔子仍然不做隱士,他不避世,還是這樣努力的去推行仁義,推行圣賢之教,這一點就不是那位隱士所能比擬的。
我們再看蕅益大師的評論,「既知音,亦知心,但不知木鐸之意耳。果哉末之難,卻與知不可而為之,作一腳注,可謂難行能行」。這是畫龍點睛了。蕅益大師這里說那位荷蕢者經過孔門,從這個磬的聲音聽出孔子的心思,他能夠知音。知音難求,千古也難得一個知音。這個人知音,知孔子之音,也知孔子之心,所以他講的話把孔子的心思全說出來了。可是他不知木鐸之意耳,他跟孔子還有一個差距,就是不知道木鐸之意。
什么叫木鐸之意?前面《論語》里面「八佾第三篇」提到,那章是這樣講的,「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這個儀封人就是在儀地那里受封的一個小官,他要請求見孔子,就說了這個話,說君子到我這個地方,吾未嘗不得見,我都會見到。所以跟隨孔子的人,從者見之,給他引見了。這個儀封人見了孔子之后出來,就對這些弟子們說,二三子就是弟子們,何患于喪乎?你不用擔心,夫子之道不會喪亡,天下現在是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必定要以夫子為木鐸,要賦予孔夫子這樣的使命。
木鐸就是金口木舌的鐘,敲起來很響亮,可以震徹一方。這個意思就說孔老夫子他出世,可以使衰亡很久的圣賢之教重新大放光明,這個是木鐸之任,木鐸的使命。真的如此,古德有謂「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如果上蒼沒有讓夫子出現,萬古就像長夜一樣,大家還是在迷惑顛倒,不能接受圣賢教育。所以孔老夫子在這樣的亂世出現,沒有去做隱士。如果做隱士,我們不可能知道他。正是因為他在這個亂世里頭知不可為而為之,因此為我們后世做了最好的示范。那個荷蕢者就不明白孔老夫子這種使命,所以不知木鐸之意。
果哉末之難,這是孔老夫子聽到荷蕢者評論之后他說,如果人人都像我這個樣子,那推行圣賢之教有什么難?末之難,就是不難了。就是個個都覺得很難,就不肯出來。那別人不出來,孔老夫子就直下承當,自己出來,希望自己做世間最好的榜樣,「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個比隱士更為難能可貴。所以蕅益大師說,果哉末之難,這一句夫子的話,可以做為知不可而為之的腳注。前面,子路在石門遇到了一個守門的人,那個守門人說了,孔子是一位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天下雖無道,但是孔子還在行道、弘道。雖然不能夠在當世興道,但是后世就能夠興起來。
你看到了漢朝,漢武中興,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意見,獨尊儒術,把儒家做為舉國上下正統的學派。這是孔老夫子當年難行能行,所得到最后的結果,所以不能夠覺得這個很難行就不行。尤其是在現在,要推廣圣賢教育也是很有難度,相信這個難度不會亞于孔子當年。原因是傳統文化教育已經衰了好幾代,現在重新復興起來,可能一代人的努力都不夠,要二代、三代,好幾代的努力,這才能夠把傳統文化復興起來。老恩師,你看他一生五十多年講經弘法不間斷,我們才能看到現在圣賢教育,儒釋道三家有開花結果。但是老人家也曾經對我說,現在我們希望能夠復興傳統文化,我這代不行,他說你這代也不行,還得要好幾代的努力,真叫前赴后繼,這才能夠把傳統文化教育復興起來。
如果我們覺得這個太難了,斷了這么多代了,我們現在再復興不可能了,就不做了,去做隱士去了,獨善其身,不肯兼善天下,這就不是孔老夫子一流之人,不是一流人物,沒有木鐸的使命,那孔老夫子不屑與其為伍。所以我們學儒就得學跟孔老夫子一樣,他老人家怎么做我們就怎么做。我們也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但問耕耘不問收獲,你下的功夫不會是白費,雖然你未必能看到收獲,但是可能幾代人之后會看到收獲。
磬:音qìng,一種打擊樂器的名稱。
荷蕢:荷,肩扛。蕢,音kuì,草筐,肩背著草筐。
硁硁:音kēng,擊磬的聲音。
深則厲:穿著衣服涉水過河。
淺則揭:提起衣襟涉水過河。“深則厲,淺出揭”是《詩經·衛風·匏有苦葉》的詩句。
末:無。
難:責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