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關鍵詞: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完了,我從來沒有見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
這章孔老夫子感嘆。有的說孔子說這個話是在辭別衛靈公的時候說的,因為衛靈公寵愛南子。南子是一個絕色佳人,但是心地不善,而且干預政治。衛靈公寵愛南子,而往往做出胡涂的決定。孔老夫子到衛國,本來想替衛國衛靈公做一番事業,幫他治國,推行周公之治。可是衛靈公對孔老夫子并不是由衷的賞識,也沒有重用他。有一次衛靈公跟南子出行,邀著孔子一道,三個人在一起坐車不方便,結果衛靈公叫孔老夫子坐在后面那部車,他跟南子坐在前面那部車。結果車隊就這樣招搖過市,大家都看著。這衛靈公,你看,他把孔老夫子拋在后面去,這樣的一個相,顯示出來衛靈公是重色不重德,孔老夫子就離開了。離開之前說了這句話,『已矣乎』,「已矣乎」這三個字是感嘆,已就是罷,這個意思是說罷了罷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我從來沒見到喜好有德之人,像喜好美色一樣的人。「好色」,凡夫的習氣,這種習氣也是與生俱來的,剛才講到三界之內的凡夫都會有,多少不等,有的人習氣重,有的人習氣輕,但是肯定會有。
佛給我們講,愛欲是生死輪回的根本,這個主要是講男女之欲。《圓覺經》上講的,「眾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為什么會有生命,會有輪回,有這個身子,在三界里面這個身體,其根本的因在于淫。所以好色這個是習氣,而這個習氣如果重的話,一定障礙德行。所以好色習氣愈深,就愈不能好德。那么好色者就是欲望多的人,它當然也可以泛指一切的欲望,不僅是色欲,財色名食睡都包含在里頭。這個色如果用佛法的解釋,色界的解釋,色是指物質,這一切物質,就是享受,五欲六塵的享受。那財色名食睡,這都是人之所欲。欲望多,自身尚不能夠治,何以治國?自己沒有辦法修好,怎么能齊家?齊家治國平天下要用德,所以孔老夫子不止一次的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實際上孔老夫子的講話,他不是怨天尤人,他老人家從不怨天、不尤人,說話都是教誨我們。蕅益大師在這里點出來,「正是不肯絕望」。你看他前面講「已矣乎」,聽起來好像絕望的意思,罷了罷了,就算了吧,沒人真正重視賢德之人,都是好色之人。聽起來好像是個牢騷話,實際上不然,孔老夫子講這個話正是不肯絕望,也就是他寄望真有重德之人出現。他這樣一說,如果這個話能夠傳出去,那些重視賢德的人,他會更加珍惜用孔老夫子的這種因緣,所以這都是教育。孔老夫子可以說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自己不斷的修身、求學,不厭做,不會自滿的。誨人不倦,不管在順境逆境都抓住機會教育人,在這里其實也是在勸導人。勸導人什么?要重德不重色。說這個話當然也是勸衛靈公,同時也是勸弟子們、勸導大眾,乃至勸導后世的子孫,包括我們在內。
我們看到這句話要懂得改過自新,如果有這些貪愛、有這些欲望,要把它降伏住。欲望愈少,你的德行才愈高。德和欲這兩者是不可兼得,必定是放下一個才能得到第二個。所以孟子講,「養心莫善于寡欲」。養心就是養德,最好的方法就是寡欲,欲望愈少愈好。實際上修身立德,目標就是把我們自性恢復。我們自性本有無量的德能,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覺。本覺是有無量的智慧,這些性德現在被我們的煩惱、我們的欲望給蓋覆住。所以儒家《大學》講格物,格物是什么?格除物欲,把五欲格除掉,把煩惱格除掉,這你的真性才能現前。所以圣賢之道沒別的,斷習氣、斷煩惱而已。格物才能致知,才能把你良知恢復起來,才能夠誠意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