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久久草.com_国产91在线高潮白浆在线观看_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高清亚洲_色婷婷狠狠18禁久久yyy☆_亚洲春色Aⅴ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作者:佚名 全集:大學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關鍵詞:大學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朱熹朱夫子在《大學章句》里面,他解釋這一段非常的簡單。他講止是什么?「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這是講『知止』的止,這個止就是我們應該止住在哪里,不能夠動搖,不能夠偏離。當止之地,應當止住的地方是至善,就是第一句話講的止于至善。至善當然包括明德、親民,所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三者為一的,我們應該止在這個地方。知止的知是什么?「知之,則志有定向」。這個知是我們明白,在理上通達了,因此產生志向。志向是什么?就是止于至善。這就是古人所講的志在圣賢。而這個圣賢是圓滿的大圣,這是我們修學的目標。人,學貴立志,想要修學有所成就,最重要的是有志向。志向如果是在至善,這是最偉大最崇高的志向,沒有其它的志向比這個志向更高,它是至善,圓滿的善。

  所以修學的過程,講究的是信、解、行、證。你信了、你解了,你就有志向。信什么?信圣賢的教導,四書就是圣賢的教導,這里面講的義理我們統統相信。解是我們都要理解,把四書的道理、把圣賢人所說的教誨都徹底明白,你就是解悟。悟了之后怎么辦?要修,悟后起修,就是講你要行,力行。力行是什么?把你所信的、所解的付諸行動,轉變你的心行。這一節是為我們講悟修的經過。行有了效果、有了成就,你能證實圣賢人所說的道理完全是正確的,這叫證。這個證不是光在理論上明了,而是你真正入境界,你自己成圣成賢。所以信解行證,在這里《大學》是講,知止而有定、定而能靜、靜而能安、安而能慮、慮而能得。這個知是講信解;定、靜、安、慮,這是你的行;最后能得,得是你證。

  所以起步要知止,你懂了、明白了,開始修行。修行第一步你能得到的是定,因為志立了,心就定了,志要是沒立起來,那心是浮躁的。得定以后,心慢慢就靜下來,這個「靜謂心不妄動」,這叫靜。心還在動,但是它不妄動,它所動的都是朝著自己的志向在動,心心念念向著圣賢之道邁進,其它的雜念都放下,心靜了。靜之后得安,安是什么?「謂所處而安」。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在做什么事,你的心總是安的,安在什么地方?安在圣賢之道上。然后你能得慮,「慮謂處事精詳」,你待人處事接物都有智慧,你能夠不亂,你能夠耐心做去,跟一切人都能和諧,你不會出差錯,這叫慮。漸漸智慧開了,這是由定而生慧,智慧開了以后,你漸漸入圣賢境界,就是得。得什么?「謂得其所止」。所止是你原來所立的志向,止于至善,你這時候得到,你真正成圣人了。這是朱夫子給我們做的解釋,雖然很簡單,但是修學的這種不同的境界給我們勾勒出來了。

  下面我們來看《四書蕅益解》,蕅益大師對這一段的解釋,他解釋得就更加深刻。他是結合大乘佛法,因為大乘佛法講修學的次第、境界,講得非常周詳,確實比儒家要詳細,非常值得我們相互的學習,所謂取長補短。蕅益大師解釋說,「止之一字,雖指至善,只是明德本體。此節指點人處,最重在知之一字」。這個止于至善的止,在前面第一句話里面講到,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這三方面,這個止是對至善而言,但這三者是一不是三,所以它是明德的本體,至善講的是我們的自性,明德的本體就是自性。

  這節經文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是一個「知」字,就是你真正明白了,這個最重要。佛家講看破,看破了必定能放下,放下什么?放下煩惱,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就圓成佛道。所以看破不容易,看破之后放下是很容易。修行道路上是知難行易,你知很難,知了之后要去行不難。所以這節經文最重要是知這個字,你知止之后,自然就能夠得定,就能夠靜,就能夠安,就能夠慮,就能夠得,順理成章,所以難在這個知字。有的人說,我都知了,四書我都會背了,佛法我也都懂了,但好像煩惱還是很多,還常常有自私自利,還常常有貪瞋癡慢,這怎么回事?這是他還沒知。真正知了他肯定能行,知行是合一的,你知道一分必定行得一分。假如你不能去行,說明你還沒有知,你所知的僅是皮毛辭章而已,對那個義理并沒有通達明了。真正懂得,豈有不去做的道理!真正明白的人,還會干胡涂事嗎?還會干胡涂事,說明他還沒明白,所以最重在知之一字。

  下面蕅益大師引《圓覺經》,這是大乘經典,「《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這是告訴我們知的重要。知幻,是了解宇宙到底是什么樣的,知道它的本來面目。宇宙是什么?幻相,是我們一念心性幻現出來的,它不是實有的。這個心性本身是空寂的,了不可得,沒有形相。那它幻現出來的、變現出來的宇宙,當然也是了不可得,所以稱為夢幻泡影。這是由心性產生的幻相,相上說有,性上是無;事上是有,理上是無。所以說有叫假有,也叫妙有,假有就是真空。如果對這個道理真正明白,你知幻,你就能離了,離什么?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想想,眼前的一切境界統統是夢幻泡影,就像你在作夢,夢中是有境界,可是真有嗎?假的,作夢當然是假的。你明明看見了,真有,是在夢中有個老虎來追你、咬你,你真痛。事上是有,可是它當體即空。

  一個人躺在那兒睡覺作夢,他夢到老虎來了,我在他旁邊,我就看不到,那是他自己的心幻現出來的景象,不是真的。凡夫作夢,不曉得自己在作夢,所以在夢中迷惑顛倒,冤枉受苦。圣人覺悟了,知道這是夢幻,知道以后,絕對不會有妄念,更不會有恐懼。所以這是用智慧朗照,這是「依般若般羅蜜多故,無有恐怖」。一切境界都不能讓他動心,這是儒家講的大勇者。夫子講,勇者無懼,仁者無憂,智者不惑。智仁勇,圣人統統具備,具備智仁勇,秘訣在哪里?就是知幻,知道這是假相。憂什么,恐懼什么,迷惑什么?統統是假相,所以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立刻證入圣人境界。不作方便,不用靠其它的方法,就這知字就能解決。所謂即相離相,就在境界當中,你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你就離相。這個離相是心離開相,不著這個相,這叫離幻,離開幻相。離幻即覺,你心不著相,不起心不動念,你立刻就覺悟,般若智慧就現前。你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當下得到,大學之道當下圓滿,沒有漸次,就是不需要循序漸進,不需要次第,這是圓頓大法。實在講,真的,覺悟就是你這一念之間,一念能夠明了眼前境界都是幻相,你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你就覺悟了,你就成大圣人、成佛了。所以「知」字多么可貴!

  下面引《大佛頂首楞嚴經》里面的經文,「《大佛頂經》云:以不生不滅為本修因,然后圓成果地修證,即知止之謂也」。知止是講以不生不滅為本,什么是不生不滅?自性。自性本不生滅,本無動搖,這是我們修行所依的根本,這叫稱性起修。修因是修成佛的因,成圣的因,就是大學之道。修因而后證果,然后圓成果地的修證。果地是大圣的果地、佛的果地,你能夠圓滿成就,修證也圓滿,大學之道圓滿了。這個依自性而修叫稱性起修,修什么?修我們自性本有的、如來果地上的德能,叫全修在性,所以這是講到知止。

  下面說,「此中知為妙悟,定、靜、安、慮為妙修,得為妙證」。這里講到幾個動詞,知止的知是什么?妙悟,悟是悟入。這個悟最初步是解悟,在道理上明白,解悟。可是解悟你還沒有得,必須得修。修是按照定、靜、安、慮這個層次修上去,光解而無行不能證得。但是解悟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圣賢之道,才知道我們的修行的方法、境界。這里講的知為妙悟,這個妙,妙在哪?這是用智慧,它不是靠我們用思想用邏輯分析推理而得到的這些概念、知識,不是,那個悟就不叫妙悟。這個妙悟是什么?不能用起心動念,豁然明白。怎么得到?必須要你心專注,把妄念都能息掉。息掉妄念的方法,古人就用讀書,佛家用坐禪、用念佛。修行的方法不同,但是它效果是一樣。不知道我們有沒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讀書的時候,讀到這些圣賢的典籍,有些道理好像不太明白,于是你一遍遍的讀,不必去想它,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一遍遍的讀,默而識之,靜靜的去領悟,忽然之間這道理就貫通。因為那個時候你的妄念暫時放下,智慧現前,你就悟了、通了。這個悟叫妙悟,這個知才叫真知。悟后起修,其實修和悟相輔相成。悟了之后一定會修,修了之后一定能悟。悟入一分,修證就得力一分,修的功夫提升一分,你的悟也就提升一分,相輔相成,所以知為妙悟。這一段,包括前面一句和這一節都是講妙悟之門。

  底下「物有本末,事有終始」,這是講到妙修。這里講,定靜安慮為妙修,得為妙證。所以這里講的是信解行證的修學次第,都有個妙字,妙是什么?漸漸脫離妄想分別執著,而后明心見性。底下給我們解釋定、靜、安、慮、得這五個名相。什么叫定,『知止而后有定』,這個定怎么講法?蕅益大師這里是引用《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的經文來解釋,「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名能定」。觀世音菩薩在修行當中,他修學的法門是耳根圓通。其實人的六根都可以用來做為修行的工具,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但是我們地球上的人類,佛跟我們講,耳根最利,所以用耳根來修是最容易的,所以觀世音菩薩選擇耳根圓通。耳是聽聲音,六根所接觸的對象不一樣,眼是見色,耳是聞聲,鼻是嗅香,舌嘗味,身觸物,意念法。我們單提耳根來講,它聽聲音。

  我們一般凡夫聽聲音怎么聽?聽外面的那個聲音,外面車經過了,聽到隆隆隆的聲音;有人在講話,聽到外面有人講話。這是什么?我們的耳根去緣外面的聲塵境界,攀緣那個聲音,凡夫所謂的耳聞聲是這么個聞法,心跑到外面去了。孟子說這叫放心,把心放出去。孟子舉了個比喻,一般人如果家里養了雞,這雞如果跑出去,被放走了,你去把牠抓回來,你能夠求其放雞,放出去的雞你把牠追回來。可是我們的心一天到晚跑到外面境界上去了,眼見色,心就跑到色上去了,色是講外面的一切形相;耳聞聲,心又跑到聲上去了;鼻嗅香,心又貪戀那個香味了,等等,一天到晚心都跑到外面去。孟子告訴我們,「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你把放出去的這個心收回來,這就是真正圣人的學問。

  觀世音菩薩也是用這個學問,耳聽聲,他的心不會跑到外面去攀緣那個聲塵,六根不攀緣六塵,而是什么?收回來,觀自己的心性,叫「反聞聞自性」,要反過來。耳一聽聲音的時候,心一動,馬上收回來,把心定住,外面的聲音也就不會妨礙我們,妨礙不了自己的內心。譬如說外面有什么誘惑的聲音。過去在三國時代有位大儒叫管寧,年輕的時候有個同學跟他一起,叫華歆。兩個人一起讀書,結果聽到窗外有達官貴人的車馬走過,管寧一動不動,依然專注的讀書,華歆這時候忍不住跑到門外去觀看。等華歆回來之后,管寧拿刀把兩人的席位割開,跟華歆劃清界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為什么?華歆讀書心往外跑,不專注,貪戀外面的六塵境界,羨慕人家的名聞利養,這種人不能真正得到實學,所以管寧不與他為伍。管寧就能做到心不動,他的心不會攀緣外面的聲塵,這個動相就不生,這是學問第一步,先要破除動相。我們是以音聲來做例子,耳根做例子,六根接觸六塵都是一樣,道理可以依此類推。

  先放下動相之后,你的心就定下來。這一定下來就顯出什么?靜相。它還是有相,靜相。你心不攀逐外面的聲塵,你會不會攀自己內心靜的境界?這講耳根。眼根也是一樣,眼睛,張大眼睛看外面的世界,凡夫攀緣外面境界,這是動相。如果你閉上眼睛不看,所謂非禮勿視,你會不會又著靜相?動相放下了,又有了靜相,這又是一個障礙,障礙什么?障礙我們的自性。所以我們修行要提升,不能夠停在第一個境界上不動。你放下了動相,但是你留戀靜相,這有所著,你也不能明其明德,也不能止于至善。所以心不著動相,也不著自己的靜相,動靜兩個結都解開,這叫「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個境界叫定。

  接下來說靜,蕅益大師說,「外境不擾故,聞所聞盡,名能靜」。外面的境界,它包括兩種,一個是動相,一個是靜相。像管寧他能做到不受外面動相的干擾,這是外境不擾。可是如果著了靜相,那靜相也是境界,也是外境,那會不會受干擾?要能做到動靜二相都不干擾你,你才能夠提升,提升到什么?聞所聞盡。這個聞是講能聞的耳根,所聞是耳根所接觸到的境界,就是聲音。能聞和所聞兩者皆不可得,都放下,這叫聞所聞盡,你看這又進一步。剛才講到動靜兩個相都是外境,都是你的所聞;現在不僅是所聞,能聞也要把它泯滅,能聞、所聞兩者都放下,這叫聞所聞盡,你就得到靜的境界了。所以,能聞的耳根、所聞的音聲,音聲包括動靜兩個結統統解開,能聞的耳根這個結也解開,又解開了一結,第三個結了。

  下面講安,「內心無喘故,覺所覺空,名能安」。這又要進一步,這一步是得到人空,就是前面所說的能聞所聞俱盡,就是都泯滅了,但是絕不能半途而廢,還要一往直前。能聞的耳根、所聞的聲塵都沒有了,那你知道嗎?你知道,知道是你有覺,這個覺是覺照,是屬于智慧,這凡夫做不到。這個智慧朗照,它能覺照到根塵俱空。我們現在都以耳根做例子,能聞的耳根、所聞的聲塵都空了,就是你能覺。可是你要知道,你有能覺、有所覺,你還有能所,你又住在這里面,這還不行。這個時候你得到人空,就是人我執放下,這個執著放下了,可是你還有法我執。在佛家里面講,你證得了小乘涅盤境界,你證得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是小圣不是大圣,為什么?因為他只能得人空,沒有得法空。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繼續加功用行,把能覺、所覺都放下,這叫「覺所覺空」,能覺和所覺都空掉,這又破了一個結。所以前面講的動、靜、聞這三個結,再往下這是覺,這個結也得要打開。能覺是智慧,所覺是境界,有智慧、有境界這是兩個,有相對,沒有入不二法門。要智、境圓融在一起,就覺所覺空,破了覺這個結,這叫能安。

  再往下是講能慮,「煩惱永寂故,空所空滅,名能慮」。剛才講的覺所覺空,這個空是空觀智,就是你能夠覺照到,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僅境界的動靜二相皆空,而且六根和六塵這兩個相對的都空,你是能覺。能覺和所覺也空掉,這是你得到空覺了,覺都空了,你這個智慧叫空觀智。可是要知道,有空就是還有個結,能空、所空,這還是個相對的概念,還有個能所,一個能一個所,還是有對立,沒有達到圓滿的境界。要怎么樣?現在要空所空,空和所空,就是能空、所空一起都息滅,這個時候你就做到煩惱永寂,所有的煩惱都寂滅。這個煩惱是講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統統都滅盡。能空、所空都解除,你又解開了一個結,這叫空結,又去除一層障礙,你證得法空。證得法空,要知道,這是法身大士,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天臺家講的你是分證即佛,真的是大圣,不是小圣,但是這個大圣還沒有到最圓滿的境界,還得繼續提升。

  到最后,「寂滅現前,如鏡現像故,忽然超越,名能得」。在《楞嚴經》里講的「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是由剛才講的空所空滅提升,你破了空結,也就是你證得了人空和法空,你的煩惱永滅。可是你這個滅還是一個結。所以你看這六個結,一個動;一個靜;還有我們的根,耳根,六根;覺,能覺所覺;空,能空所空;滅,還有生滅,就是還有生相無明,這還是個煩惱,全都是生滅法。要把這些結統統解開,「生滅既滅」,這六個結都解開了,生滅法全部放下,這時候寂滅現前。這個「寂」是完全離開了相互對待的寂,「滅」也是離開了相對的滅,如果還有能滅所滅,那個滅還不是真的滅。所以這個寂和滅都是從無始來本自不動、本自無生的寂滅。這是我們的本覺理體,也叫如來藏,也叫真如實際,也叫大光明藏。這個大光明藏現前,「如鏡現像」,這是比喻,大光明藏像寶鏡一樣能夠照現一切境界,但是卻永處在寂滅當中。

  然后「忽然超越」,超越什么?超越世出世間。不僅超越世間,世間是講六道輪回,也超越出世間,超越十法界,甚至超越一真法界里面的四十一個位次。這個果報是什么?「獲二殊勝故」。忽然超越了,這叫能得,得是什么?你證得法身。這里為什么講忽然?忽然是講一念,它快速,一念頓證,它不需要時間,所以叫忽然。我們現在迷惑了也是忽然迷惑,一念迷了就產生十法界、產生六道;一念覺了,頓證,妄想分別執著同時放下,自性光明圓滿現前,你超越世出世間,你得到兩種殊勝。在《楞嚴經》講,第一種殊勝是所謂的「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你上跟佛本妙覺心,就是圓滿的自性相合,跟佛如來同一個慈力,這個慈力是救度一切眾生。第二個殊勝,「下合十方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這眾生都很悲哀,很值得同情,都仰望佛菩薩救度,你也能夠跟眾生同一個悲仰,為什么?因為心性是相同的。所以為什么觀世音菩薩能夠尋聲救苦,千處祈求千處應?正是因為他能夠做到耳根圓通,而能得到這兩種殊勝。上跟諸佛同一慈力,下跟眾生同一悲仰,所以能夠,只要眾生一呼他的名號,「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立即能夠現身救度眾生。這講到能得。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先休息,謝謝大家。

  尊敬的諸位大德,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大學》。剛才我們將《大學》第一個段落里面講的性修旨趣分兩小段,一個是講到妙悟之門,另外一個是講到妙修之敘。妙悟之門我們學習完了,它是《大學》前面兩節的經文。底下我們來講「妙修之敘」,悟了之后最重要的是要修。妙修之敘這個「敘」是總敘,先給我們和盤托出修學的次第、本末、終始、先后,然后底下一個大段再給我們詳細說明妙修的次第。我們前面講到妙修,這個「妙」字,是真正在看破放下,向著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的方向去用功,最后能夠明心見性,成就大圣,圓滿大學之道。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interurbi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贺兰县| 光山县| 化德县| 蛟河市| 苗栗市| 称多县| 阿拉尔市| 棋牌| 萨迦县| 保靖县| 通化市| 开远市| 湘潭市| 晋城| 重庆市| 新郑市| 乌兰察布市| 鄂托克旗| 东源县| 富川| 周宁县| 平罗县| 长治县| 宜春市| 江陵县| 紫阳县| 南京市| 全州县| 开江县| 雷波县| 毕节市| 什邡市| 京山县| 永修县| 自治县| 罗田县| 蛟河市| 九寨沟县| 微山县| 克拉玛依市| 桐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