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治(zhì)人(rén)事(shì)天(tiān),莫(mò)若(ruò)嗇(sè)。
夫(fū)為(wéi)嗇(sè),是(shì)謂(wèi)早(zǎo)服(fú);
早(zǎo)服(fú)謂(wèi)之(zhī)重(zhòng)積(jī)德(dé);
重(zhòng)積(jī)德(dé)則(zé)無(wú)不(bù)克(kè);
無(wú)不(bù)克(kè)則(zé)莫(mò)知(zhī)其(qí)極(jí);
莫(mò)知(zhī)其(qí)極(jí),可(kě)以(yǐ)有(yǒu)國(guó);
有(yǒu)國(guó)之(zhī)母(mǔ),可(kě)以(yǐ)長(cháng)久(jiǔ);
是(shì)謂(wèi)深(shēn)根(gēn)固(gù)柢(dǐ),
長(cháng)生(shēng)久(jiǔ)視(shì)之(zhī)道(dào)。
關鍵詞:老子,道德經
這是老子又說的另一個原則,“治人事天,莫若嗇”,“嗇”就是慳吝,后來把“吝”、“嗇”兩字放在一起,成為一個詞匯——吝嗇。其實吝是吝,嗇是嗇,這兩個字應該分開。“嗇”是艱嗇(澀)的意思,有“貪而不施”及“不妄費”的意思。古之解說,“凡貪而不施謂之亂,或謂之嗇”又《韓非子·解老》中說,“少費謂之嗇”,“少費”或是“不妄費”,也相當于現代說的“不浪費”。“慳吝”是應該付出而不付出,“嗇”則是儉省。近幾年來,一些學生們似乎也在恢復用古語了,對于不肯拿錢出來請客的同學,也譏評他說:他好吝嗇啊!
誰最慳吝曾有人編過一則關于慳吝的笑話說,有一個人,因為非常慳吝,綽號叫“一國吝”,表示全國以他最為慳吝。后來另有一個人,比他更促吝,并且自己號稱“天下吝”,以表示全世界以他的慳吝為第一,可以列入專載世界第一的金氏紀錄。有一次,“一國吝”要去拜訪“天下吝”,以較量一下兩人的“吝功”,到底是誰的高。當“天下吝”知道這個訊息后,決定給“一國吝”一個“緣慳一面”,連一面之緣也慳吝不給,但又不愿結“一國吝”嘗到他的閉門羹,于是就交給自己的太太接待。當然,“天下吝”的太太也是一位慳吝婆,當“一國吝”到的時候,但見家徒四壁,房子里除了空氣,什么也沒有。慳吝婆便指著墻上畫的一張椅子對客人說:“請坐!”這位“一國吝”,也就靠著那畫有椅子的墻,算是坐下來和慳吝婆聊天。
兩人從上午一直說到傍晚。這時候慳吝婆的肚子餓得咕咕直響,她的“吝功”到底稍差半級,餓得實在忍不住了,不自覺地問一句:“你吃過飯了嗎?”這時“一國吝”心中大喜,連忙說:“還沒有呀!我正等待主人的熱情款待哩!”慳吝婆再也無法推辭,無可奈何,只好用手一比,比成一個湯碗一樣大的圓圈,送過去說:“請吃餅吧!”“一國吝”也就比一個同樣大的圓圈,做成接餅的樣子,迅速地一口把餅吃了。談到上燈以后,告辭而去。“天下吝”回來后,問起來客的情形,慳吝婆非常得意地做了詳細報告,不料她的話剛一說完,“天下吝”就打了妻子一個耳光,并且罵道:“請吃飯就請,比得像醬油碟子一樣大就可以了,為什么要比得湯碗那么大呢?”
這個笑話是講“吝”。“嗇”是對自己儉省,但是對朋友會很慷慨。所以對自己刻薄對人寬厚為“嗇”,對自己寬度對別人刻薄則為“吝”,必須清楚這二者的不同。
節省精氣神的消耗“治人事天,莫若嗇”,這里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節省,說話也要節省,廢話少說,乃至不說。不做浪費的事,集中意志做正當的事,這是對精神的節省,對生命的節省。一個人修道,欲求長生不老,方法很簡單,就是不浪費生命,少說廢話,少做不必做的事,辦事干凈利落,簡單明了。“事天”則包括宗教的活動,信宗教的人,宗教活動也要節省,不要浪費。古代宗教活動的花樣也多得很,信宗教的人參加布方、拜斗等等,各種方法,忙得不得了。這都不對,應該節省自己的生命、精神,所以道家老子的秘訣就是“嗇”。老子之所以謂老子,據說他活了幾千年不死,就是靠這個“嗇”字來的。
道家與佛家的差別在哪里?我個人的看法是:佛家一上手就是“空”,就布施;道家入手就是“嗇”,就是節吝,以養精喜氣為主。如果勉強做一個比較宗教的研究,道家所走的這個“嗇”字的修持路線,相當于佛家小乘道的路線,羅漢道就是相當于這個路線;大乘的菩薩則是走空與布施的路線。但老子自己不是以“嗇”為最高層次的修持,而他在上經第七章所說“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主張,等于佛法的大乘道,那是布施。但是后世的道家專門注重老子所說的這個“嗇”字,所以說話也不敢講,而認為“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所以學道的人不說話,連點頭打招呼都認為是浪費。
佛家也有類似的情形,如唐明皇時代的懶殘禪師,又懶及殘,懶得不得了,連飯都不做,只拿別人的殘羹剩飯吃。他在南岳的時候,不知在哪里撿回別人失落的一個山薯,就在燒來取暖的牛糞火堆中烤熟果腹。當時住在寺中的李泌與他有一段因緣。李泌又是道家,又是佛家學禪,但未出家,歷史上說他“生有仙骨”,因為他走路時骨節會發出聲音,清脆而輕松。他后來被封為鄴侯,曾幫助唐肅宗平定了天下,經常和皇帝一起玩。他年輕時在南岳讀書,半夜聽到一個和尚在唱念,認為這個唱念的是謫仙之流,是從天上下來的神仙,是佛家所說的再來人。于是循聲去找尋,有和尚告訴他,就是被全寺人看不起的那個懶殘。
李泌前往,看見他在用牛糞燒的火堆中煨山薯吃,就向懶殘跪下來求道,比張良之對黃石公納履更加恭敬。懶殘凍得鼻涕流得很長,照煨他的山薯,也不理跪著的李泌。懶殘的山薯吃了一半,這才回頭看到李泌,將手中吃剩的山薯交給李泌吃下,李泌接來一口就把山薯吃了。然后懶殘對李泌說,將來你可以當二十年的太平宰相。李泌曾先后做了肅宗、代宗、德宗三朝的官,但他屢仕屢隱。
后來皇帝聽了李泌的報告,派人到南岳請懶殘入京師,當面向他學道。他拒絕不去,最后皇帝下了一道最嚴厲的命令,征召他去。這是第三次派人去,被派去的當然是一位大員,在他心目中,以為懶殘一定是一位頭戴金冠、身披袈裟的大和尚。不料見面以后,才知道是如此一位一身破爛的臟和尚,心里不免輕視懶殘,于是說:“師父,把鼻涕擦一下好嗎?”這句話惹火了懶殘,他回答道:“我哪有這許多閑工夫,為你們這些俗人擦鼻涕!”他要做工夫,忙得很。他的文學也很好,有名的懶殘歌——“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澗常流……”文學的境界太高了。這里暫且不談文學。
像懶殘這個樣子,完全是羅漢境界,嗇到沒有工夫為俗人擦鼻涕的程度,這才是真正的嗇。
簡化及善行積德的重要“夫唯嗇,是謂早服”,老子說,因為唯有真正能夠嗇,節省精神,節省生命,真正不浪費精神與生命,才叫做“早服”。至于什么是“早服”呢?一兩千年以來,注解老子的人有幾百家,各有各種不同的說法。現在有人把“服”字說成“衣服”的“服”,難道“早服”是外國人說的早晨起床時所穿的晨袍嗎?當然不是。我的看法,“服”就是“服食”的“服”,現代的人吃藥也叫做“服藥”,道家的修持方法之一叫做“服氣”。所以因為嗇,節省了精神、生命,就早早地將自己的生命功能保持住,如后世道家所說的,“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就是精、氣、神到里面來,服用就是吃下去。后來叫做服丹藥,精氣神化成了“金丹”吃下去。
這一章,實際上是對上經第九、十兩章的引申、注解。第九、十兩章,提過一個名稱——“玄德”。
“玄德”是形而上的體,道體的原理,而這里的“重積德”,是在運用上講道的用,講做人處世運用上的道理。
我們先要注意一點,后世將“道”與“德”連在一起,成為“道德”,而在做人處世時,一想到道德,幾乎什么都不敢動,連口水都不敢亂吐,把種種約束稱為道德。但事實上并不完全如此,古人的“德”字,是與“得”字同樣的意義。“德者得也”,在研究上經時,已經解說過,就是成果,萬事應先考慮其后果的重要性。凡是說一句話,做任何一件事情,在做以前,先考慮將會發生如何的后果,并不是完全偏重于行為上的至善。一個人的行為,的確應該做到至善,但是在記載的文字所表達的意義上,并不是完全走向“至善”這一方面的。
他說能夠“重積德則無不克”,做起事來,無往而不利。“無不克,則莫知其極”,因為做事為人無往而不利,所以表面上看起來,找不到究竟的原因。例如時代的趨勢,看來樣樣都好,究竟為什么會這樣好?找不到究竟的原因。凡是找不出原因的事,通常會令人產生兩種觀念,一種是覺得神秘不可知,一種是覺得很陰險,使人無法了解。實際上都不是,而是圓的,都可知,不是不可知,也不是陰險,是很明白的。道理在于“嗇”,也就是簡化,不要加什么上去,我們可以用儒家的一個思想做參考,就更容易明白了。
孔子在《論語》上就說過,季文子這個人遇事三思而后行,孔子聽了后說道:“再,斯可矣。”有的人解說,三思不夠,孔子說還要再想一次,要四次思考。這一種解釋并不一定對,遇事思考過度,三思而后行,容易犯錯誤。因為天地間的事,只有正反兩面,善與惡,是或非,倘再多做思考,則發生了對也不對,不對又對,這其間無法定論,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所以過分的思考,就不合“嗇”的道理,這是我的解釋。一件事到手,不能大意,要多思考一下,正反面經過思考后,就要有下決心的勇氣;否則,越想下去,就越缺乏下決心的勇氣。所以,本來可以知其極的,因為思考太多,不能“嗇”,結果就“莫知其極”了。
嗇的真正精神“莫知其極,可以有國”,一般人看不出“莫知其極”的道理在哪里,認為就可以有國,有地區,有土地,有資產。在老子的時代,對于所謂的“國”,并不代表現代觀念中的國家,而是代表了資產,也包括了精神智慧等形而上的資產。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這個“國之母”,就是生生不已最原始的根源,在形而上就是道,在形而下的起用就是簡,這樣才可以長久。所以,不但想求長生不老之道應該如此,處人處世,也應該注意簡約?,F在大家風靡的學道,學靜坐,學瑜伽,學禪,都是想求長生不老;又求神秘,求神通,搞了許多麻煩的方法,永遠也搞不好,就是因為搞得太復雜了,不知道“嗇”的原則。如果知道這種原則,“有國之母”基本上就是“簡”。
這一章的基本精神就是“嗇”,上面已經討論過,道家、佛家、儒家三家的精神不同。后世的道家或道教往往根據《老子》的這一章,始終犯了一個毛病——神秘,舍不得傳人,恐怕泄露天機。而且“六耳不同傳”,六個耳朵,就是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就不傳道了。就算在兩人相傳時,還要附耳恭聽,把耳朵靠到傳道人的嘴邊,變得神秘化。這就是受了《老子》這一章的影響,沒有把“嗇”的精神全盤理解清楚的原故。
下面講做人處世的道理與修道的關系,都連接在這個大原則之下:“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先說文字方面,現在有人寫成“深根固蒂”,這個“蒂”字是錯誤的,“柢”也就是根的意思,根的尖端叫做“柢”。
為人處事,乃至于修道,“深根固柢”是基本上的要求。以道家修道的方法而言,上經第十章中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第十六章說:“歸根曰靜,是謂復命”,甚至于到了呼吸停止的胎息了。在佛家來說,這個情形是到達三禪與四禪的境界;道家則是到達了“深根固柢”,也叫做“胎息”。胎兒在母胎中不是用鼻子呼吸,是用肚臍呼吸的,也叫做“內息”,就是內呼吸。修持的人做內呼吸時,鼻孔及皮膚的呼吸就會漸漸停止。
佛家天臺宗修數息觀,數了幾千次,一直在數。我問他們是在學會計,還是學統計,還是在做生意?數息只是第一步,將外馳的心念收回來,不打妄想,歸于寧靜的一個方法。待寧靜后,就不需再數下去了,如果再數下去,又變成繁忙了。一數二隨,心念相依,心念跟著呼吸為隨,再慢慢進入第三步,呼吸心念靜止,就到達止的境界。此時,鼻孔的呼吸可以暫停,而停的時間長短,又因工夫的深淺而不同。
假如鼻息能停止到一個小時以上,大概掉到水里淹不死了,遇到烈火也不大容易燒過來,因為這時身體的氣與光放射出去,可以到達手臂伸出去的長度范圍,而擋住了火的力量。這是一種合乎科學原理的現象,不是什么神秘的事。
這一章老子首先說明“治人事天”的道理,“治人”就是做人處世;“事天”就是修道。這個天并不是宗教的天,也不是自然科學中物理方面的天,而是哲學上抽象觀念的天,代表了道體,是本體的作用。
在“治人事天”上做到了“深根固柢”,自然可以返老還童,“長生久視”。
什么是長生久視“長生久視”,又是一個大問題,是幾千年來討論紛爭,一個解決不了的道家問題。例如“祛病”是道家的工夫,起碼少病或無病,絕對健康,“延年”是活得更長久。而道家標榜的“長生不死”,這個不死的觀念有問題。死是要死,可以活得長久一點,或者活上千把年也許可能。
但正統的道家,像老子,很少說“不死”這兩個字。老子曾經說過:“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生死的機會相等,兩者都是十分之三,是平等的,不生不死也是十分之三的機會,要看各人自己的修養。他并沒有提出不死的道理來,他只說可以長生,活得久。但久到什么程度?后來的道家則說可以“與天地同體,日月同壽”。
世界上很多宗教,許多哲學、科學,也都追求生命的根源,但所有的宗教,哲學與科學,都不敢說現有的生命可以延續不死。所有的宗教,都勸人不怕死,早一點脫離這痛苦的人世,到那個宗教的天堂去;人要在死后,才可以得永生。
只有中國文化的道家,提出一個口號,不需要經過死亡這個階段,現有的生命,即可“長生久視”。不管是不是能成為事實,只有中華民族叫的口號有如此大膽,敢說現在自己的生命,自己可以把握,自己的生命可經由自己維持長久。所以叫做“長生不老”之道,或“長生不老”之術。
而老子的講法,為“長生久視之道”。要注意“久視”兩個字,我們的眼睛是不能久視的,每個人的眼睛也許看了一兩秒鐘,就要眨兩三次,不能久視。真修道的人,眼睛的神光不變不退,就可以久視,乃至可以透視,這時對于維持自己的生命,就有點可能了。
根據道家的思想學說,比老子更早的黃帝所著的《陰符經》上說:“天性人也,人心機也”,又說:“心,生于物死于物,機在目。”姑且以自然科學的物理現象來解說,一個人的心近似發電廠,而要用電時,則必須有插座,而人的眼目則等于是插座。佛家的《楞嚴經》所說的明心見性,其中提到“見”,由眼睛的“見”,說到理性的“見”,“見”是個實際的東西。人到夜里疲倦想睡,眼睛就先閉上,先要眼睛入睡,腦筋才能入睡,如果眼睛不先入睡,腦筋就無法人睡。人死也是眼光先落地看不見,眼神先散,瞳孔放大在先。
所謂“長生久視之道”,從來道家的解釋“久視”就是內視,等于佛家修行的觀想,道家叫做“內照形軀”。所以“長生久視之道”就是精神永遠明亮,就是見道。久了以后,因功力到了“深根固柢”,神光返照,內臟活動,甚至血液流動的情形可以看得非常清楚。這時,就會知道什么地方出了毛病,乃至知道毛病的程度,自己克服不了,大約什么時間可以結束,到時候就丟了這個身體走了。
因此就要知道,在工夫上如何達到“久視”才能長生,能夠長生,才能到達“深根固柢”,這個生命就在自己手中控制了。
至于說為人處世的“深根固柢”,就是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要草率,不要任性,不要沖動,不妨慢半拍,慢一拍,必須要慎重。對一件事情,知道動因,就要考慮后果,就會“深根固柢”,以后才能“長生久視”,永遠存在,永遠看得見,才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