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朗月,熠熠生輝,掛在天際,照在元宵。
元宵,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它的起源大約在漢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唐代徐堅《初學記》引《史記·樂書》曰:“漢家祀太一,以昏時祠到明。”說的就是元宵節。
《說文解字》里這樣解釋元宵:“元,始也。”“宵,夜也。”
元宵就是“始夜”,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元宵節也可以叫月亮節。
一、迎月
一年初“望”是元宵。
這一天,春節高潮收尾,意味著舊年的一切好的壞的都成了過往,眼前又是全新的一年,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地忙著辭舊迎新,熱鬧非凡。我國有些地區,像東北的朝鮮族人民,還爭先恐后地舉行元宵“迎月”活動。
根據《中華文化通志》第三典的敘述,元宵“迎月”的時候,人們紛紛擎著火炬,你追我趕地登上山頂,去迎接新年的第一輪圓月。
這種傳統被一直延續下來,據說如果誰最先望見新年的那輪圓月,就成了“迎月”之首,那這一年都是好運連連,福氣滿滿,吃嘛嘛香,干啥啥順,要啥有啥。
元宵迎月,迎的不光是佳節的一輪圓月,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份向往。
二、賞月
天上皓月當空照,最是一年元夜時。
元宵的晚上,大家歡歡喜喜地聚集在一起,觥籌交錯,淺唱低吟,沐浴著如水的月光,仰望著廣寒宮里神秘的嬋娟姑娘。
當元宵遇上賞月,總能生發出很多故事來,以及那些深深淺淺的情感意蘊。
有一部明代的傳統戲叫《元宵謎》,講禮部尚書呂剛中的女兒昭華,許配給了呂剛中同僚郭仲銘的兒子廷章。但廷章還沒長大他父親就去世了,于是他被準岳父呂剛中接到呂府讀書。
后來,呂剛中的弟弟到外地走馬上任,便將他女兒秀英托付給呂家照料。元宵節那天,妹妹秀英邀請姐姐昭華去花園賞月,并調皮地穿上廷章的衣帽,與昭華嬉戲耍鬧。
結果被呂剛中誤會是廷章與女兒昭華在幽會,大發雷霆,還把二人驅趕分離。后來廷章改名麟閣,參加科舉,中了狀元,又重遇昭華,二人重歸于好,昭華的父親呂剛中也終于搞清楚事實真相,大家歡樂退場。
賞月之于元宵,既是千里遙寄情思的赫耳墨斯,也是親情、鄉情、愛情永恒的歷史見證。
三、品“月”
元宵的月亮,可以迎,可以賞,還可以品。品“月”,指的就是在元宵節吃元宵。
這個傳統習俗據說起源于漢代,具體的一些情況我們可以在宋人的筆記里了解到。宋代鄭望之的《膳夫錄》有:“汴中節食,上元油錘。”周必大《元宵煮浮圓子》又云:“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
元宵作為吃食,還取過“浮圓子”“圓子”“湯圓”等名稱,元宵的叫法大約是在明代才慢慢固定下來的。
我們看到,元宵的名字總是和“圓”系連在一起,這個“圓”其實指代的就是月亮。
因為元宵開鍋之后浮在水上,像極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像極了那輪十五的明月。
品“月”,品的是元宵,是家人歡聚的喜悅,是溫潤時光里的愛意,是歲月沉淀下來的真情。
元宵迎月、賞月、品“月”,都是人們一個個美麗的夢,夢里有溫柔的月光,寄寓著普通民眾真誠而樸素的愿望。
關鍵詞: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