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中秋,王陽明宴請門人于天泉橋。這天晚上,月白如晝,赴宴之百余人無不興高采烈。大家喝酒至半酣之時,歌聲漸起。繼爾,有人投壺聚算,有人擊鼓為樂,有人泛舟賞景。王陽明看大家如此盡興,亦退而作《月夜》二首,其中有“鏗然舍瑟春風里,點也雖狂得我情”之句。王陽明對曾點狂者氣象的贊同和肯定,于此顯見。
第二天,弟子諸生前來拜謝。王陽明對他們說,學習“狂者”之論,可使人從富貴聲利中解脫出來,獲得豁達開朗的心境。但是,如果只執著此論,不能落實于實踐,極易誤入淡漠人情世故、忽略人倫物理的歧途。如此一來,雖然強于那些庸俗之輩,但終究還是未得大道。所以,大家務必要在實踐中精益求精,萬不可“以一見自足而終止于狂”。
“狂者”一詞源于孔子,其言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這是說,如果不能傳道于具有中行之質的人,那么就一定要傳于具有狂、狷之質的人。因為,狂者擁有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狷者堅持有所不為的原則精神。包咸、邢昺、朱熹、王陽明等人均對“狂者”進行過解釋,但只有王陽明明確將其與實踐聯系起來講。
那么,王陽明為什么偏重實踐維度呢?因為,他的一生就是實踐的一生。他15歲仗劍出游居庸三關,悉心了解邊塞風土人情,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21歲取竹格物,親身體會程朱格物窮理之說,以期領會圣學要領;37歲貶謫龍場,輾轉于“蛇虺魍魎,蟲毒瘴癘”的艱難困境,最終徹悟“吾性自足”之理;38歲講學貴陽,倡言知行合一;48歲平定藩叛,又經忠、泰之變,兩年后方揭“致良知”之教。
在這諸多的經歷中,龍場悟道可謂是最為關鍵的轉折點。因為,自此以后,他逐漸步入圣人之道,開始創立自己的理論學說。王陽明因直言上疏被貶貴州,幾經艱險才到達龍場驛。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他事事親力親為:伐樹修屋,盡心照顧生病隨從,專做石棺以參看生死,設想圣人心境,最終得以悟道。王陽明后來也說:“往年謫官貴州,橫逆之加,無月無有。迄今思之,最是動心忍性砥礪切磋之地。”可見,龍場挫折實踐的巨大效果,王陽明是深有體會的。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在與友人及弟子論學的過程中,王陽明非常強調實踐之功。明武宗正德五年年末,王陽明與黃綰等人于京師切磋論學。王陽明指出,如果想要成為圣人,就必須要廓清心體上的斑駁塵垢。那么,如何廓清呢?王陽明認為,就是要在道德踐履的過程中破除自己的私意氣習。王陽明指出,這個過程是極其艱難的,但仍應該像古人那般“至萬死而樂為”。如果好易惡難,惰于實踐,那么極易走入禪、釋之路。
明武宗正德九年五月,王陽明任職南京。在講學的過程中,他聽說滁州從學之士有放言高論者,內心悔意頗多。他說自己本想從更為高明的路徑引導學者,但很多人走偏了,嚴重忽視了踐履的重要性。因此,他不得不強調“存天理,去人欲”,教學者多做反省、審查、克治的實踐功夫。還有人喜歡談論仙佛,王陽明便以自己學習的經歷開導勸解,鼓勵他們篤志圣學。
此后,巡撫南贛、擒獲叛藩、受人誣陷,王陽明屢立戰功,亦遭遇頗多挫折。但正是在這樣一系列的挫折實踐中,王陽明發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慨嘆,得出“‘致良知’三字乃圣門正法眼藏”的結論,由是創立心學學說,成為挽救程朱理學流弊的關鍵人物。正是因為陽明學說來源于實踐,更能指導實踐,所以黃宗羲說:“自姚江指點出‘良知人人現在,一反觀而自得’,便人人有個作圣之路。”認為陽明良知說有“震霆啟寐,列耀破迷”之功。
因為功勛卓著,王陽明于正德十六年十月得封新建伯;因為致良知學說,王陽明廣為學人知曉。但是,時人對他的謗議之聲亦日盛。明世宗嘉靖二年,鄒守益等諸弟子近侍身旁,概說時人或因其官位、學說、講學而謗議,王陽明聽后說,不管別人怎么議論,他仍舊要按照良知的指示行動。王陽明指出,在南京以前,他還有點舍己從人的“鄉愿”情結;但平定叛藩之后,在良知學說的指引之下,他才達到“狂者”境界。
那么,王陽明心中的“狂者”是什么樣的呢?照他的講法,狂者志存高遠,以古圣先賢為自己的學習目標,從不被世俗的紛擾塵囂所累,猶如鳳凰翔于千仞之上,遠遠超出了普通人的境界。那么,狂者相比圣人如何呢?王陽明以為,狂者“一克念即圣人矣”。即是說,需要再加以克念之功,狂者才能達到圣人的境界。如果不做這實踐的功夫,那么就容易“闊略事情”。
之后,在給黃宗賢、尚謙等人的書信中,王陽明都強調要“孜孜不怠”“用力懇切”。在嘉靖三年中秋宴會之后,王陽明即明確指出,“但見得此意,不加實踐以入于精微,則漸有輕滅世故,闊略倫物之病”,重點強調實踐的重要性。照王陽明“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確精察處即是知”的知行合一觀,狂者到圣人之間的克念功夫既是思維省察克治之實功,亦是人倫物理應接之方法。
王陽明的高足錢德洪說:“先生之學凡三變,其為教也亦三變:少之時,馳騁于辭章;已而出入二氏;繼乃居夷處困,豁然有得于圣賢之旨,是三變而至道也。居貴陽時,首與學者為‘知行合一’之說;自滁陽后,多教學者靜坐;江右以來,始單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體,令學者言下有悟,是教亦三變也。”關于王陽明求學和為教的階段,學界亦有不同于錢德洪的說法。但不論是三變還是四變,實踐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王陽明,有明一代氣節、功業、文章第一人,中國歷史上“立德”“立功”“立言”皆備的“三不朽”之人。是時代機遇造就了他,更是他那樂于實踐、敢于實踐、善于實踐的品格和行動成就了他。錢穆先生說:“陽明講學,偏重實行,事上磨煉,是其著精神處。講王學的人,自然不可不深切注意于陽明一生的事業。”誠然,如果忽略了實踐維度,我們對王陽明的理解必然淺薄。
關鍵詞: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