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富有育兒的智慧,如周文王的母親太任注重胎教,孔子注重以詩禮傳家,謝安強調身教重于言傳等等,此外,古人還指出,父母在教育子女時要做到“七不責”,即“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正飲食不責,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呻吟語》)
一、“對眾不責”
“對眾不責”,是說在公眾場合不要責備孩子。
孩子雖小,但也有自尊心。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下責備孩子,就相當于當眾脫了孩子的褲子打他的屁股,只會讓孩子覺得無地自容。長此以往,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會使孩子在眾人面前抬不起頭來,產生嚴重的自卑感。
二、“愧悔不責”
“愧悔不責”,是說如果孩子已經認識到錯誤并感到愧悔了,就不要再責備孩子了。
我們批評孩子,無非是希望孩子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省自己的錯誤,并改正自己的錯誤。如果孩子自己已經認識到錯誤并產生愧悔情緒,又何必再責備孩子呢?過度責備孩子,只會使孩子感到孤立無助,陷入更深的自責之中。
三、“暮夜不責”
“暮夜不責”,是說晚上不要責備孩子。
晚上責備孩子,會使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睡覺,這樣,孩子要么輾轉反側,夜不能寐,要么驚魂未定,噩夢連連,極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更有甚者,處于叛逆期的孩子極有可能會奪門而出,離家出走。
四、“正飲食不責”
“正飲食不責”,是說正在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
一家人在一起吃飯本是很輕松很愉快的事情,如果這時責備孩子,從生理上來說,會影響孩子的食欲,會影響孩子的腸胃消化,從心理上來說,一吃飯就數落孩子的不是,容易導致孩子心理上懼怕和父母吃飯,不利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五、“正歡慶不責”
“正歡慶不責”,是說孩子正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孩子正高興的時候,情緒非常激昂,此時若施以責備,相當于給他們澆了一盆冷水,會使他們的情緒猛然間從云端跌落谷底。這種情緒上的大起大落,大開大合,成年人一時都很難適應,更不要說是心智情感還不成熟的孩子了。因此,如果不是原則性的錯誤,不要在孩子正高興時責備他們。
六、“正悲憂不責”
“正悲憂不責”,是說孩子處于悲傷憂愁之時不要責備他。
當孩子悲傷憂愁時,是他們心靈最脆弱的時候,此時他們最希望得到的是父母的關心和問候。這時如果父母還要去責備孩子,只能是雪上加霜,讓孩子更加難過,甚至會覺得父母不理解他不愛他。因此,哪怕孩子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也要等他情緒穩定之后再加以開導。
七、“疾病不責”
“正疾病不責”,是說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孩子生病的時候,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很脆弱,這時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照顧和呵護。如果這時父母還要責備孩子,會使孩子的心情更加糟糕,不僅不利于孩子早日康復,反而可能會加重孩子的病情。
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時機的把握尤為重要:時機不對,只會適得其反;時機對了,才能幫助孩子改過遷善,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國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