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儒風大家 作者:儒風君
性格決定命運,德行決定福氣。
《道德經》當中的人生智慧告訴我們:
有三種性格的人,命運不會差;
有三種德行的人,安享人間福。
1
三種性格命最好
《道德經》里講:“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意思是,保持樸素的本性,減少私欲和雜念,拋棄復雜無用的想法,才能免于憂患。
司馬光曾說:“甘其食,美其服,不知其外更有何欲。”
古時候,人們只要衣食無憂就會滿足。
只要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所需,就不會再生出更多欲望。
現如今人們就是心思太雜、欲望太多,才會受生活所累。
心要簡單,才會知足不貪得;人要簡單,才會本份不妄求。
做最簡單的人,吃最簡單的飯,過最簡單的日子。
在復雜的生活中,學會化繁為簡,才能保持內心的安寧。
《道德經》里講:“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不刻意展示自己,因而更顯耀;
不自以為是,因而更突出;
不自我夸耀,因而更有功績;
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
那些性格低調,從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也就沒有人能損害他們分毫。
俗話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做人不要鋒芒太露,否則容易招致禍患。
低調內斂,才是長久的保身之道。
《道德經》里講:“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做人隨和,就是懂得給別人留余地;
做事隨和,就是隨圓就方,不輕易起爭執。
把銳氣包裹進圓融里,把糾紛化解在和諧里。
寧可表現得隨和一點,不可太過強勢,反倒顯得與眾不同。
強勢的人鋒芒太盛,在言行上往往很不注意。
一不留心刺傷他人,同時也是給自己樹敵。
做人隨和、做事隨和,才會有好人緣。
2
三種德行福最多
《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在道家學說里,水最接近于“道”。
老子認為,最高的德行,就如同水的品性。
水能夠滋養萬物,卻不居功自傲;
水雖至柔,卻又隱藏著“水滴石穿”的堅韌力量。
水能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隨緣得失;
甘愿棲身于眾人所厭惡的地方,不計付出。
有福之人,就如水一樣:
至柔、至剛,能凈、能容。
終會收獲屬于自己的幸福和快樂。
《道德經》里講:“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意思是,正直的人從不刻意剛強,好像很容易屈服;
靈巧的人從不刻意彰顯自己,好像很笨拙;
善辯的人從不炫耀口舌之利,好像很遲鈍。
愚并不是笨,而是比別人走得穩。
聰明人往往自作聰明,唯有愚人堅持腳踏實地。
在這個人人精明的社會,大智若愚的人反倒最有福。
正如鄭板橋所說,“聰明難,糊涂更難,由聰由聰明轉糊涂更難。”
真正的福氣,就是難得糊涂、大智若愚。
《道德經》有言:“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有福之人,皆有寬闊坦蕩的胸懷,虛懷若谷的氣度。
善于接受和包容,這樣才是修身養性的積福之道。
對別人要有寬恕之度,對事物要有包容之度,對忠言要有虛受之度,對謗語要有忍辱之度。
正如低凹之山谷,正因為低,才得以容納;
因為能容,才顯得寬廣深厚。
人也一樣,虛懷若谷才能納福。
關鍵詞: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