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的情人節是2月14日,
我們的情人節就是今天——元宵節。
我們的詩詞里,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多么浪漫!”
今年的元宵節時間為
2022年2月15日,星期二
農歷壬寅虎年,正月十五
恰逢情人節的浪漫尚未褪色,
元宵節的花燈便已逐次點亮。
為這平凡的人間,
添去深情與溫柔。
古時的元宵節也稱上元節,
亦或是燈節、元夕……
此日年輕男女走在街頭,
不必囿于平日禮教,
可對視,可交談,
眼波流轉皆是深情,
舉手投足都是歡喜。
元宵佳節的習俗很多,
最經典的莫不過三個:
賞月,逛燈,食湯圓(元宵)
各有各的含義,
卻都傳遞著一個信息——
祈愿順遂,期盼圓滿。
賞月色,尋浪漫
月色照了千年,
圓圓缺缺,不改嬋娟。
自古至今,許多文人借它,
傳遞思念,傳遞愛戀,
讓月光從筆墨間漏出,
這一漏,就是千百年。
元宵節是中國的情人節,
浪漫從這輪圓月開始。
墨藍的天空上,
懸著一輪玉盤,
將人間的輪廓描摹。
那輪廓,比缺月時清晰,
卻又不似白日里明亮。
就這樣朦朦朧朧的,
最適合為有情人打造氛圍,
月影闌珊里,將愛意說的盡興。
巴金在書中寫:
月光從上面直照下來。
人一抬頭就可以望見清明的藍空。
竹梢微微抖動,發出細微的聲音,
同時人又聽見水淙淙地流著,
但是不知道水從什么地方來,
快走完竹林時才看見一道小溪橫在前面。
那是《家》中,頂浪漫的一段。
正契合著元宵節的意味,
年輕的姐妹兄弟,
笑笑鬧鬧地走在林間,
耳邊是淙淙流水,
腳下是月光疏影。
如今的元宵節,仍有圓月當空,
卻少有人如曾經,
或三五好友結伴,
或璧人一雙并肩,
尋一處靜謐,接滿手月光。
不妨,從這個元夕開始,
重拾這樣的浪漫,
放下手機,徒步走在公園里,
只為尋那一處林下漏月光,
看那一場疏疏殘雪落。
逛花燈,祈安康
有了月色如許還不夠,
元宵佳節,須有花燈如晝:
龍燈、宮燈、紗燈
走馬燈、繡球燈……
唐寅曾寫《元宵》:
“有燈無月不娛人,
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
明月也是燈,是空中的燈,
花燈也是月,是市井的月。
二者相得益彰,
月色溫柔,花燈明爍。
人們把謎語寫在燈上,
有問有答,趣味橫生。
把祝福寫在燈上,
看它緩緩升空,
最好,能與月亮比肩,
如此,心愿才能得償。
民間諺語說:
“三十的火,十五的燈。”
三十的火,
是除夕夜的圍爐夜話;
十五的燈,
是元宵節的張燈結彩。
除夕是闔家團圓,
而元宵是盛世長安。
這樣的比較似乎不夠明確,
借老舍先生的話說:
“元旦是體面的,
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
人們穿著新衣裳,
可是它還不夠美。
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
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
火熾而美麗。”
春節是紅色的歡喜,
元宵是彩色的驚艷。
這場歡天喜地的年味狂歡,
在元宵節達到頂峰。
燈火是希望,
人們親手將它點明,
把安康順遂的心愿照亮,
把心底深藏的祈愿傾訴。
食湯圓,盼團圓
元宵節吃湯圓還是元宵,
這是南北方永遠的爭論。
元宵將內餡搓成小塊,
在笸籮里滾,
粘上一層層的糯米面。
下鍋炸至金黃,
口口酥香,內餡甜蜜。
而湯圓則是將糯米粉加水,
壓成面片模樣,
細細收口,揉成圓球。
水煮至飄起,
滿口甜糯,溫暖入心。
無論如何爭論,
二者的相似之處很多,
寓意也大同小異。
圓滾滾的模樣,
是盼望事事圓滿;
甜蜜蜜的口味,
是期待生活甜蜜。
古時的元宵節,
無論湯圓或元宵,
都是家人圍坐,
邊賞月,邊食用。
聊一聊長街的花燈,
猜一猜燈謎的謎底。
團團圓圓的一家人,
好不歡喜,好不熱鬧。
而如今的元夕,
游子大都已離鄉,
為生活奔波,
為理想前行。
但是好在月光如舊,
燈火長明,
湯圓在鍋中四下翻飛,
元宵在油中漸至金黃。
家中人亦如此,
相隔天涯,共度此時。
吃一碗湯圓,
別忘了給家人打個電話,
聊聊家常,談談瑣碎。
咬一口元宵,
也要記得與故人約定好,
下次見面的時間。
元宵佳節,有浪漫。
滿月高懸于藍空,
斜入竹林照疏影。
心有詩意便能覓得風景,
平凡的人間,常有浪漫。
元宵佳節,愿安康。
市井長街花燈如晝,
熙攘人群走走停停。
燈火是希望,愛意是春風,
吹拂心愿升空,
祈禱生活,安康順遂。
元宵佳節,盼團圓。
湯圓柔糯暖入心腸,
元宵甜蜜浸入生活。
盼望早日團圓,
祈愿生活甜蜜,
人間四時,皆能平安。
此時上元佳節,愿你:
覓得月色浪漫,活的瀟灑;
心中燈火不滅,心愿得償;
總有甜蜜小事,常有團圓。
關鍵詞: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