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講我們開始進入《中庸》。之前我說了,《中庸》是儒學的高峰,現在我們就開始爬這座高峰。
到底什么是中庸,什么又是中庸之道呢?幾年前我在上海曹楊路看見一個設計公司的廣告,寫著八個大字:“拒絕中庸,追求完美。”我一看,這是把中庸的“中”誤解成了中不溜,把“庸”誤解成了平庸。恰恰相反,中庸不是平庸,而是完美,是極致完美,是分毫不差的完美。
還有的人把中庸之道理解為中間派,不得罪人。這也是錯誤的理解。誰都不得罪,那叫鄉愿,叫好好先生。孔子說:“鄉愿,德之賊也。”鄉愿就是賊,因為這些人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人不鬼說神話,就是個沒立場的人。
那么,什么是中庸呢?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就是不偏不倚,一點差錯都沒有,還要無過不及,沒有一點過分的,也沒有一點沒達到的,恰到好處;不易,就是永遠不變,遵循永恒不變的定理,可為萬世垂范。這就是天下的正道、天下的定理,就是傳說中的宇宙真理。通俗一點講,中庸之道,就是一點毛病都沒有,白玉無瑕,沒缺點。
過去講中庸,經常喜歡用美女舉例子,方便大家理解記憶。
《登徒子好色賦》說那美人的身高“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意思就是,增加一毫米就太高了,減少一毫米又太矮了;又說她的臉蛋和皮膚“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抹粉就太白了,抹點腮紅又太紅了,她不能化妝,任何化妝都是對她天生麗質的破壞。
所以,孔子說:“中庸不可能也。”真正的中庸,沒有人能做到,孔子也做不到。做不到,說它做什么呢?你得知道有這個標準,知道自己沒做到,所以才要時刻警醒,努力去做。更形象地說,中庸就像數學上的一個極限值,你可以無限趨近,但是永遠不可能達到。
圣人就是因為總能察覺自己在犯錯,總能朝著一個無盡的目標努力,才成為圣人;小人就相反,他們總覺得自己一貫正確,從不反省,才成為小人。
追求中庸之道,也可以體現在生活的細節里。比如我們吃飯的中庸之道,假定健康的標準是吃七分飽,攝入多少蛋白質、維生素、鹽,都有一個最精確完美的量,那么你多一分則太多,少一分則太少,每種元素攝入都不多不少,恰到好處,這就是中庸之道。你不可能做到,但知道這個標準,就注點意,不要暴飲暴食,也不要過分節食。
所以孔子說:“中庸不可能也。”這句話完整的表述是:“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什么意思?天下國家可均也,國家可以分一半給兄弟;爵祿可辭也,高官厚爵可以辭去不要;白刃可蹈也,刀山火海可以下;但中庸不可能也,也就是說,要始終堅守中庸之道,那才是真不可能做到啊。
知道了中庸做不到,也知道了我們需要時刻省察自己,無限去靠近它,那么我們得清楚,這么難的中庸之道,到底有哪些具體可執行的要求呢?
其實簡單得很,主要有7條:
慎獨
致中和
忠恕之道
言行相顧
素位而行
不怨天尤人
至誠無息
道理都特別簡單,一說馬上就懂,馬上就會做,但難在知行合一,難在把這些當成一生的修行。為了幫助你更好地踐行,我會拆開來細致地講解。這一講,我先講前兩條:“慎獨”和“致中和”。
先說“慎獨”,《中庸》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獨也。”
戒慎不睹,恐懼不聞:不睹,是沒有人看到的地方;不聞,是沒有人聽到的地方。在沒人看到、沒人聽到的地方,也保持警醒自律,不要放肆,這就是慎獨。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見,讀“現”;隱,是幽暗之處;微,是細微之事;獨,是別人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
為什么要強調慎獨呢?你想,人在眾人看得見的地方,在眾目睽睽之下,都會注意自己的舉止表現,因為我們要做給人看。相反,在沒人看見的地方,你不需要關注別人的時候,自己的心念發動是善是惡,自己最清楚,這才是天下之至見,是最清楚明白的時候,所以叫莫見乎隱。天下之至見,最顯而易見的,莫過于你獨處的最隱秘的地方。
同樣,天下之至顯,莫顯于微,也就是說,越是那細微之事、不值一提的小事,怎么樣都影響不大,怎么處理別人都注意不到,就越能顯出你的價值觀和修養。
所以真正會觀察的人,去評判一個人時,不看大事,看小事。因為大事人人都會警醒注意,但不經意的小事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操守。一個人守不住小節,那么我們也很難相信他能守大節。
所以,慎獨的道理很簡單,就是在別人看不見,也聽不見的地方,天知地知只有你自己知的時候,你的行為也合乎道義。修養慎獨,也很容易上手,但是能不能堅持都做到,那就要問你自己了。
接著我們看第二條:“致中和。”這一條說的是對自己的情緒管理。《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中節謂之和。”
人每天應事接物待人,順自己意的就歡喜,不順自己意的就惱怒,失去了自己所喜愛的就悲哀,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就快樂,這都是人之常情。當事情還沒有發生,這情緒還沒有發動,不喜不怒,不哀不樂,無所偏倚,這叫“中”。事情發生了,情緒發動出來,當喜則喜,當怒則怒,當哀則哀,當樂則樂,但一一都合著當然的節度,沒有過分,這叫做“和”。
朱熹把這個叫作“性情之德”。喜怒哀樂都要恰到好處,喜悅如果是狂喜,就成了范進中舉,欣喜若狂,發瘋了;怒氣過分呢,傷人又傷己;哀,親人去世,哀毀不成人形,走不出來,古 人說這也是不孝;樂,也不要樂極生悲。
反過來,你如果喜怒哀樂不形于色,沒有情緒,那也很可怕。
總之,該喜就喜,該怒就怒,該哀就哀,該樂就樂,讓情緒抒發出來,恰到好處,就是致中和。
《中庸》里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里的致,是推到極處;位,是得其所哉,各安其位;育,是萬物生長發育。
喜怒哀樂都能致中和,我的心正,則天地之心也正;我的氣順,則天地之氣也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各得其常,天地萬物,各安其位。少有所長,老有所養,無論是動物植物,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各盡其性,萬物生長。
說到情緒的管理,最需要在這一點自省的人就是管理者。儒家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在講領導力,過去講的是君主,放在現在的語境里就是管理者。管理者把自己的情緒管理好了,下屬才能各安其位,天下萬物才得以生長。
天人合一,在上位者就是天,一國之君就是一國之天,一個公司的老板就是一個公司的天,不是天,至少也是天花板。是在上位者決定了天有多高,地有多廣,天中不中,地和不和,氣順不順,年輕人能不能成長,老年人能不能得到照顧,山川河流是美麗大自然還是被破壞,野生動物是否得到保護,這都是在上位者的性情決定的。所以修性情之德,致中和,原理在這里。
生活里也一樣。一個家庭,如果父母脾氣不好,則子女的一生都要被扭曲,都走不出童年的哀痛;一個公司,如果老板脾氣不好,全公司不得安生;一個國家,如果國君脾氣不好,那全國人民和山川草木都要遭殃。所以,中庸之道,致中和,就是有情緒,但要能管理好情緒,還要管理得剛剛好。
簡單回顧下,中庸不是平庸,中庸是極致的完美。正因為是極致的,所以我們只能無限趨近于它,永遠無法達成它。
做到中庸有7條可執行的方法,這一講我們講了前兩條“慎獨”“致中和”,第三條“忠恕之道”我已經在前面講過了,下一講我就花一講的時間來講第四條:“言行相顧。”
關鍵詞: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