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讀懂儒家思想第二十八講、怎樣做到知行合一
上一講,我介紹了心學和理學,并且說它們都不是一個成體系的學問,現在所有要詳細比較理學和心學的研究,都是用現代的哲學框架往上面去套的。這些研究,如果朱熹、陸九淵和王陽明聽了,也會目瞪口呆。對這些學術研究,就我個人來講,我沒有興趣。我所關注的,都是日用常行,而不是那些宏大敘事,所以,最后我們還得聚焦到知行合一上。
知行合一,要我說,它可能是人類最后的哲學。
維特根斯坦說:“哲學是基于語言的思辨,而語言有它的邊界。絕對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都在語言邊界之外。語言邊界之內的,全部屬于科學。語言邊界之外的,屬于藝術、宗教和生活。其間沒有哲學的位置。”
簡單說就是,他認為哲學的本質就是語言。語言是人類思想的表達,是整個文明的基礎。
所以,他還說:“凡是能說清的,都已說清;凡是沒有說清的,都無法說清。”所以哲學結束了,就結束于語言的邊界。
那么,在語言之外,真的沒有哲學了嗎?我說,等一等,還有,五百年前就有,就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在我看來,科學替代了哲學之后,知行合一就是人類最后的哲學。能不能知行合一,也是人與人的區別。
在知和行之間,不需要語言為媒介,不需要描述,知可以直接訴諸于行。知行合一,更準確的說法是“知行即一”“知即行”。不是這兩個東西合二為一了,它們本來就是一回事兒。
舉個例子,當你說你知道的時候,你知道的是什么呢?你得說出來,用語言表達出來,對不對?
但是,你說出來的,不一定是你知道的;你知道的,你不一定能說出來。而行呢,行動了就是行動了,行動了,自然就證明你知道,什么都不用說,你也是知道的。
這就是“知行合一”的真哲學了。
怎么修煉這個知行合一呢?
第一點要做到的是,知道自己在說什么,不扯談。
知行合一,還得從語言開始,從知道自己在說什么開始,從不扯談開始。只說自己知道是什么意思的話,不說自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話。
你可能覺得奇怪了,我自己在說什么,我還不知道嗎?你是說我整天都在扯談嗎?
是的,我就是這個意思。
還是引用維特根斯坦的話,他說,思想是命題,命題是語言,人有能力構造并使用語言,但不能從日常語言中獲得語言邏輯。語言掩蓋著思想,就像衣服掩蓋著身體,因為衣服的設計并不是為了顯示身體的形狀。
“衣服的設計不是為了顯示身體的形狀”,就像你所說的話,不是為了真的體現你的所想。
我舉個例子,有些媒體采訪,我就發現,很少有記者能知道他在問什么問題,大多數都是在說夢話,在扯談。
比如,關于品牌營銷,有記者會問:“有觀點認為,過于強調‘超級符號’會導致產品物理層面、產品核心訴求、消費者需求三者之間沒有真正鏈接清楚,你怎么看待這個說法?”
你看問題里的這些詞——“超級符號”“產品物理層面”“產品核心訴求”“消費者需求”“真正鏈接清楚”,這些詞根本無法形成一個有效的問題。可以說,他都不知道這些詞是什么意思,他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
扯談的問題,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不關心真假,只關心利益。“問出這個問題顯得我有水平”,這就是記者的利益。至于這是不是個有效問題,他并不關心。
就像在課程一開始,我們講“二十四孝”的故事,什么埋兒奉母、臥冰求鯉,說了一千年,卻根本沒人關心它的真假,大家只是為了延續“孝”的傳統,就這么代代相傳地扯談下去。悲哀吧?
我們平時的工作生活里,也有太多的扯談,特別是在工作會議上。很多人明明對討論的議題既不沒搞懂,也沒有觀點,偏偏要發表一點“看法”。而他的看法一旦說出來,就成為了他的財產,聯系著他的情緒、面子,甚至權位,扯談就進入攻防階段。每個人都在為誓死捍衛自己的權位扯談,只有那個對工作結果真正負有責任的人著急。有體會吧?
開會的時候,經常看見兩個人因為觀點不同爭論得面紅耳赤,實際上,雙方都沒有什么真正的觀點。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他開會發言的時候,是意識到自己要幫助公司解決問題嗎?不是,他只是要表現自己,刷存在感而已。所以,他所說的話和他之后的行為,就絕對不可能知行合一。
好了,現在我們知道了修煉知行合一的第一條:知道自己在說什么,不扯談。做到《論語》里孔子說的“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也就是說,這人不說話,一說話,必定一語中的。還是維特根斯坦的話:“凡是能說清的,就把它說清;凡是不能說清的,就保持沉默。”很多時候,你把嘴閉上,就是對單位、對國家最大的貢獻。這就是知。
做到知行合一的第二點是:切己體察,事上琢磨,切實篤行。
你覺得一句話有道理,你就切己體察,就是對照自己,檢查體會。事上琢磨,就是把道理放在自己的事情上琢磨。最后,切實篤行,一條一條地琢磨怎么踐行好它。這就知行合一了。
12個字,看著簡單,真做到不容易,因為干擾因素太多了。今天體察到的道理,明天的事上,你不一定能做到。
我自己有一個好的方法,可以幫助你排除干擾,那就是養成一個習慣:“凡是你不準備效仿的事,你就不要贊嘆,因為跟你沒關系。”
打個比方,幾年前有一個新聞說,任正非在虹橋機場排隊打的士,舉國點贊。我就不點贊,因為我平時都是需要司機接我,我從來不去排隊打的士。那我就不能去主動點贊這種行為,更不能羨慕他因此獲得的美名。因為我做不到。
同理,猴哥每天早上5點起來靜坐、運動、讀書,日日不斷,你也不用贊嘆,除非你也準備照做。
“只關注自己的行為,只關注自己能做到的事,切己體察”,先養成這種習慣,你就慢慢地接近知行合一了。否則,你贊美別人就是扯談,那就沒有意義了。
怎么做到“事上琢磨,切實篤行”呢?其實就是把自己知道的道理,在事上體現出來。
比如,一個人最應該知行合一的,舉幾個我自己的例子吧:
1.我知道讀書有好處,我基本上每天都要讀書;
2.我知道千古名文《騰王閣序》,上周在家里疫情隔離期間,我就把它全文背下來了;
3.我知道《紅樓夢》是中國文學的顛峰之作,這幾十年幾乎每年我都會去讀一讀;
4.我知道鍛煉對健康有利,我每周堅跑步五天,每天五公里;
5.我知道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所以我在群里或平時與朋友相處,我會把自己的觀點亮出來,如果你不聽,我也不會再爭論。
6.我知道糖份會引發糖尿病,我平時生活絕對不碰糖,面粉類、稀飯類也不吃。
........
這一講,我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為你說明了,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完成知行合一。
簡單來說,知行合一,就是認真對待自己的話,踐行那些最簡單的道理。我今年55歲,我知行合一的,主要有這樣一些道理: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專注堅持,一生只做一件事;
日日不斷,滴水穿石,不拔苗助長;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刻苦鉆研,勤勞致富;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
我覺得這些道理,都是最樸素的道理,但也是最妙不可言的道理,是人類無與倫比的智慧。
有一句話說:“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很簡單,因為那些道理,他們一條也沒有照做,沒有知行合一。但凡能做到一條,都能過好一生。
你呢?有哪些你真的知道,也能堅持踐行的道理呢?
關鍵詞: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