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什么?
是老祖宗們的經(jīng)驗?還是被社會所拋棄的糟粕?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對俗語的印象就是后者,所謂俗語不過是一些過時了的句子,沒有營養(yǎng)。
其實不然,這些俗語正是老祖宗們的經(jīng)驗之談,經(jīng)過無數(shù)人的實踐,這才一直流傳至今,代代相傳。
在現(xiàn)代社會中,老祖宗總結的俗語依舊適用,哪怕時隔千年,這些俗語也經(jīng)久不衰,不信你往下看:
01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古語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家中的老人雖然年齡大了,行動不便,但他們的社會閱歷還在,并且要比年輕人更加透徹。
不可否認現(xiàn)在社會發(fā)展迅速,很多老人看起來與社會脫節(jié),但因為這樣而不聽他們的勸告,那就錯了。
社會在變化,但社會的本質(zhì)未曾改變,在人情世故上,老人勝過年輕人太多。
所以,不要認為老人的思想跟不上時代,多聽“老人言”,少走彎路,受益一生。
02
人無利不起早
《史記》:“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司馬遷還說,人追逐利益,就好像水向低處流淌一樣,是不能阻止的。
人有求利致富的本能,既然是本能,就不能根除,而只能疏導,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追求利益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同時利益是推動人們活動與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這個世界是真實的,是充滿利益的,如果處處選擇放手,那么到頭來損失的只會是自己。
03
一日三笑,不用吃藥
好命不如好心態(tài)。
豁達的人心胸開闊,性格開朗,能容人容事。
豁達是一種大度和寬容,豁達是一種品格和美德,豁達是一種樂觀的豪爽,豁達是一種博大的胸懷、灑脫的態(tài)度。
豁達,是人生中最高的境界之一。
從歐陽修的“讀蘇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之地也”,到王維的“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無不顯示出一種超然的豁達來。
04
寧生窮命,不生窮相
這里的“窮相”指的是為人不大方,一股小家子氣。
相反的,“腹有詩書氣自華”,窮相還是富相,關鍵看氣質(zhì)。
出身貧寒不可怕,由于貧窮失去了自尊的志氣和大度的胸懷,變得自私和狹隘才可怕。
命窮,可以通過奮斗來改變;窮相,齷齪討人嫌,再有錢別人也看不起。
05
心中有恩,命里有福
行于塵世,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受人之恩,牢記在心。
一個知道感恩的人,能容易得到幸福與滿足。
永遠記得別人的好,才能每天擁有陽光,每天都有朋友相伴,終生都有幸福相隨;相反,總是記得別人的不是,只會苦了自己。
成功時,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許多;失敗時,不感恩的借口卻只需一個。
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定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胸懷若谷的人,一個心地澄明的人。
06
別睡不著覺怨床歪
天下的事情分為三種:老天的事,別人的事,自己的事。
不要把自己的事推在老天身上,“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或者推在別人身上,“既生瑜,何生亮”。
如果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就別找客觀原因來為自己解脫。
其實很多問題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變了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隨之改變。
07
活著干,死了算
活一天就要努力一天,努力到死了的那一天算結束。
這句“老人言”聽起來有點悲觀,其實滿含哲理,誰的人生不是一往無前,置之死地而后生嗎?
生活其實很簡單,該工作就工作,該吃飯就吃飯,日升日落,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地忙碌著。
生活又很復雜,有行不完的人情禮節(jié),有掰扯不清的恩恩怨怨,一碗水總難端平,為了一些蠅頭小利會爭吵謾罵,甚至會大打出手,其實這何必呢?
人活著,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才有尊嚴。
08
舌為利害本,口是福禍門
有學問的人一般不亂講話,只有那些胸無點墨又愛慕虛榮的人,才喜歡信口開河,大發(fā)言論。
老子說:“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意思是最有智慧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雖然有才華學識,但平時像個呆子,不自作聰明;雖然能言善辯,但好像不會講話一樣。
無論是初涉世事還是位居高官,無論是做大事還是一般人際關系,鋒芒不可畢露。
09
親兄弟,也要明算賬
別讓金錢破壞了情義。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糾葛;有糾葛是非,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有江湖就有情義千金。
莊子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忘于江湖,各自保重,安靜存活,不給別人和自己任何負擔,放下金錢的包袱,情義才可以走得更遠、更寬闊。
10
滿瓶子不搖,半瓶子咣當
“寧可把嘴巴閉起來,使人懷疑你是淺薄,也不要一開口就讓人證實你的淺薄。”這是一句值得大家牢記的名言。
一個人越是炫耀什么,往往就是缺少什么。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不要做“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腳踏實地好好干,行勝于言是真理,美好人生靠自己努力,堅定信念從現(xiàn)在開始。
關鍵詞:國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