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將至,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紀年的夏至節,是在六月的二十一日。
在老祖宗的認識中,夏至這天雖然是陽氣最盛之日,但同樣也是陽氣始衰,而陰氣生的日子。
近日,全國各地都進入了高溫模式,今天就讓詩詞君來大家看一看古人留下的“夏至諺語”吧!
愛玩夏至日,愛眠冬至夜
嬉,要嬉夏至日;困,要困冬至夜
冬至餃子夏至面
夏至餛飩免疰夏
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線
過了夏至節,夫妻各自歇
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漣漣
芒種火燒天,夏至水滿田
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淋頭
芒種不下雨,夏至十八河
芒種雨漣漣,夏至火燒天
芒種雨漣漣,夏至旱燥田
芒種夏至是水節,如若無雨是旱天
芒種夏至常雨,臺風遲來;芒種夏至少雨,臺風早來
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
芒種怕雷公,夏至怕北風
芒種西南風,夏至雨連天
夏至楊梅滿山紅,小暑楊梅要出蟲
芒種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
芒種火燒雞,夏至爛草鞋
愛玩夏至日,愛眠冬至夜
夏至楊梅滿山紅,小暑楊梅要生蟲
不到冬至不寒,不至夏至不熱
夏至大爛,梅雨當飯
夏至無雨三伏熱
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
冬至一場風,夏至一場暴
夏至悶熱汛來早
夏至東風搖,麥子水里撈
夏至東南風,平地把船撐
冬至始打霜,夏至干長江
冬至江南風短,夏至天氣旱
夏至東風搖,麥子坐水牢
初頭夏至十頭割,十頭夏至兩頭割,兩頭夏至騎拉著割
夏至狗無處走
夏至有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夏至食個荔,一年都無弊
芒種栽秧日管日,夏至栽秧時管時
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鋤一遍,賽過水澆園
日長長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夏至風從西邊起,瓜菜園中受熬煎
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夏至雨點值千金
夏至一場雨一滴值千金
夏至東南風十八天后大雨淋
夏九九歌
我國農歷中“九”是習慣用的雜節,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傳較廣,它是以冬至那一天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節。
“夏九九”是以夏至那一天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
同樣,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
它與“冬九九”形成鮮明的對照,遺憾的是它不廣為流傳,其實“夏九九”確實生動形象地反映日期與物候的關系。
最能反映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特點的是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廟正廳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全文是:
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
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
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
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
九九八十一,開柜拿棉衣。
北方農村的“夏九九”歌,是: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濕衣服透;
五九四十五,樹頭清風舞;
六九五十四,乘涼莫太遲;
七九六十三,夜眠要蓋單;
八九七十二,當心莫受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夏九九”歌雖然未廣泛流傳,但它比冬九九適用范圍更廣。
除了青藏高原、西北部分地區等地區不適用外,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適用。這是因為我國南北溫差夏季小,冬季大。
關鍵詞:夏至,國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