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讀懂史記》
第一板塊、《史記》總覽
第一講、《史記》作者司馬遷的牛人身份和經歷
說到司馬遷,你在中學歷史里肯定學過,他是咱們中國西漢前期的著名史學家。你要是個歷史愛好者,可能還知道,他當過西漢的太史令。于是,很多人就覺得,因為他是太史令嘛,自然是要寫史書的,所以司馬遷寫《史記》理所當然。
但是,我提醒你注意,太史令的工作內容其實和歷史沒什么關系。那么太史令到底是干什么的呢?
“太史令”的職責
太史令的前身,是上古時代的“天官”,顧名思義,他們的主要工作是觀測、記錄、分析天象,進而預測吉兇。后來,天官的工作內容出現了天學和人學的分離,大致可以分為文史星歷,文獻、史料、天文、歷法這四個部分。 其中,文史是人學的范疇,星歷則是天學的范疇。
司馬遷父子擔任的那個太史令,就屬于天學和天官的范圍,主要負責的是“掌天時星歷”。與之相關的還有一個同品級的官職,叫太祝令。祝,是祝福的祝,負責在國家祭祀大典中讀祈禱文,迎送神靈。太史令和太祝令,都是天學傳統的延續。
王莽改制之后,太史令的主要工作曾短暫變成記錄、研究歷史。但進入東漢后,“天時星歷”重新成為太史令的工作內容。著名的地動儀的發明者張衡,擔任的也是太史令。張衡得到任命的原因,正在于他“善術學”,這里的“術”是技術的術。這個“術學”,包括了天學、地學、數學等多領域知識。
司馬遷在太史令的職位上,做過的最出色的一件本職工作,就是作為一個重要成員,參與太初歷的修訂。這個太初歷,可以說是當時領先全球的歷法了。
我們知道,在農業文明時代,歷法的準確性與農業生產密切關聯。同時,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又都要追求良辰吉日。所以,歷法是一個實用且神秘的存在。只有天子許可,才能頒布、修訂歷法。對太史令而言,能參與修訂歷法,是莫大的榮譽,也是最具挑戰性的高難度本職工作。
通過以上這些內容,你大概可以了解,算學、歷法、天文這些領域才是太史令們的本職專業,司馬遷和他的父親司馬談,以及發明地動儀的張衡,他們日常做的都是這些工作。
也因為如此,《史記》中才會有歷書和天官書。這兩個部分,牽涉到早期中國的歷法、天文和算學運用。后世讀者常常震驚,這兩部分竟然寫得如此專業,讀起來如此燒腦。其實一點不需要震驚,因為這本來就是司馬遷的本職專業領域。
真正讓人震驚的,其實在于,司馬遷不僅僅在他本職工作領域很強悍,在軍事、外交、經濟、水利等多個領域都很強悍。而且對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物產分布,民俗民風,都有非常細致入微的觀察。其中很多智慧,明顯不僅僅是從書本上讀出來的。
要想解釋這個問題,恐怕就要追溯到司馬遷的家世背景和獨特的個人經歷。
我們先來看看司馬遷有著怎樣的出身。
司馬遷的出身
按照司馬遷的自述,司馬氏出自傳說時代的重黎一族。重,是輕重的重,黎,黎明的黎。這一族的后人世代分任天官和地官。周宣王時代,重黎一族因為職務的變化,負責主掌軍事職務,擔任了“司馬”一職,“司馬氏”從此出現。而后,司馬氏又繼續擔任周朝的史官。到周惠王和周襄王時代,司馬氏自周遷徙到晉,再分化為三枝。一在衛,一在趙,一在秦。
在衛國的出了行政管理專家,當了中山國的國相。
在趙國的,以劍法聞名天下,和荊軻論劍的蓋聶據說就是其中一位。楚漢爭霸時的殷王司馬卬[áng],同樣是這個家族的成員。
在秦國的,出了個大戰略家司馬錯。他和張儀辯論秦國是該東進還是南下,最終通過南下滅蜀,一舉奠定了秦國的優勢地位。
司馬遷一家,正是秦國司馬錯的后人。
司馬遷的曾祖父司馬無澤,在漢代開國后,出任了長安四大交易場所之一的管理官員。這個崗位明顯是個肥缺。司馬家的家產似乎就是從這時積累起來的。
后來,司馬無澤的兒子司馬喜買了一個五大夫的爵位。這個爵位要給國家捐獻四千石粟米才能獲得。這相當于,一個擁有一百畝地的五口農戶,四十年的總收入。
在這個經濟基礎的保障下,司馬喜的兒子司馬談,開始轉走學術路線,先后追隨著名學者唐都、楊何、黃子,系統學習了天文學、易經學和道學,并最終成為了太史令。
由此可知,司馬一族絕非尋常百姓,不僅有深刻的天官學傳承,而且有雄厚的財力支持子孫從事學術活動。這樣的家庭環境也影響了司馬遷,他十歲就開始閱讀古文字記錄的古籍經典。這在當時,是非常不同尋常的事情。
龍門、茂陵
好,說完了司馬遷獨特的出身,我們再來看看影響司馬遷至深的兩個地點,一處是龍門,一處是茂陵。
司馬遷自述說他自己,“生龍門,耕牧于河山之陽”。
說到龍門,很多朋友都會想到洛陽的龍門石窟,但這里的龍門卻是另一個龍門,那就是今天陜西韓城北面的龍門山。龍門山這個地方很特別,位于農耕文明區和游牧文明區的交界地帶。所以,司馬遷才說他自己“耕牧于河山之陽”,而不說“躬耕”。
而且,當時黃河幾字形最上面這一塊是控制在匈奴手中的。從司馬遷的家鄉到漢匈軍事沖突的最前線,最短的直線距離,只有二百多公里。
司馬遷從小在耕牧分界線上長大,對邊疆事務有獨特感受,對不同的生活形態,也有好奇心和包容性。
到十九歲這年,司馬遷舉家從龍門遷往茂陵。
這個“茂陵”也不是一個普通的地方,這個地點的背后,牽涉到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徙豪茂陵。就是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強行遷徙地方豪強和家產三百萬以上的家庭到茂陵,司馬家就是其中之一。
因為這個遷徙,茂陵可以說是變成了一個超人聚集地。相當于司馬遷的左鄰,是五百強企業的老總,右鄰是外交官,走幾個巷口就能遇到幾個大俠。路邊兩個其貌不揚的老頭,辯論的可能都是深奧的哲學問題。
在這些非常人物中,有三個人特別值得一提。一個是關東大俠郭解,一個是漢代大儒董仲舒,還有一個則是大才子司馬相如。司馬相如不僅文采飛揚,而且文武雙全,曾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西南。
其中,郭解和少年司馬遷則曾有過直接接觸。至于董仲舒,這個漢朝的國家高級顧問,參與規劃了漢朝百年意識形態的大儒,后來更是成了司馬遷的老師。
這就是司馬遷,他是一個豪強之子,從小飽讀詩書,喜歡結交豪杰俠客,朋友圈里都是些奇人異士。他二十歲時外出游學,“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足跡遍布全國各地。這樣的人生經歷,不光在當時可以說是一個奇跡,在現代也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
三十五歲時,司馬遷又以郎中將的身份,擔任特使,西征巴蜀以南。這就在他的人生中,增加了軍事、外交履歷。此后,司馬遷還追隨漢武帝,參加了泰山封禪、黃河治水等多個重大事件。晚年司馬遷還擔任了中書令,得以草擬、討論中央的重大決策。
這些人生經歷和家學背景,在不經意間為司馬遷寫出含有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的《史記》做好了準備。
總結
好,到這里,我來給你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
首先,我為你介紹了司馬遷的身份之謎。他是一個太史令,但在漢代,太史令的工作內容與歷史研究無關。司馬遷的主要工作職責其實是制定歷法,觀測天象。而在太史令的群體里,司馬遷又是很特別的一個人。他受家學傳統和獨特的人生經歷的影響,對他所生活的時代,有廣泛而獨特的體驗,這些積累為他以后真正寫出一部“藏諸名山,傳之其人”的《史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就是說,司馬遷當過太史令的官職,司馬遷還是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于一身的人,出身豪強,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實踐者,早年見過郭解,董仲舒是他老師。
接下來,我會為你揭曉關于《史記》的第二個謎題,那就是《史記》的成書之謎。司馬遷為什么要寫《史記》?《史記》這個書名,又是怎么來的?書名的背后,又包含了怎樣的故事?
下一講,我來為你揭曉。
作業:請你談談,除了司馬遷,中國歷史上你還知道哪些通才型的人物?他們所掌握的令你驚訝的技能是什么?
關鍵詞:猴哥帶你讀懂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