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讀懂史記》
第三板塊、《史記》群星閃耀的華夏經典人格
第二十四講、堅持大義而善于權變的叔孫通
今天這一講,我要講的是司馬遷筆下“秉大義而疏小節”的人格形象,叔孫通。
說到叔孫通,可能有些同學比較陌生,我先給你簡單介紹一下。
叔孫通是一個儒家學者,因為學問做得好,在秦朝被征詔為官,給皇帝當高級顧問。后來,叔孫通看透了秦朝的腐敗,離開了朝堂。在秦朝滅亡后,叔孫通又輾轉在各路起義軍之間,前后換了將近十個主公,最后跟隨劉邦一直到漢朝建立。后來,叔孫通受到劉邦的重用,為漢朝制定了第一套禮儀制度。
這樣一個“叔孫通”,在歷史上卻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對叔孫通先后侍奉多位主公的行為進行了無情地嘲諷,說:“叔孫生之器小也!徒竊禮之糠秕,以依世、諧俗、取寵而已”,意思是,叔孫通的氣度太小了!他只不過是竊取儒家禮制中的糟粕,依附權勢,迎合風俗,獻媚取寵罷了。
但在《史記》中,司馬遷卻將叔孫通放到了“漢家儒宗”的位置上,給予了他高度評價,認為叔孫通“大直若屈”。
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大直若屈,道固委蛇”,蓋謂是乎?(《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為什么對于叔孫通的形象,古今會出現這么大的爭議?
原因就在于,從宋朝開始,主流文化傾向于用完美主義的道德標準去衡量現實中的人。尤其在那些以學識精粹、純正自居的儒家學者眼中,叔孫通換主公如換衣服、篡改禮法等做法,都是難以接受的行為。
但我提醒你注意,司馬遷不是這樣看問題的。在《史記》中,司馬遷不避諱叔孫通的奸猾,但更立足于叔孫通的生存環境,把他獨特的人生智慧給呈現了出來,塑造出了華夏歷史上第一個充滿矛盾的、秉大義而疏小節的人格形象。
今天,我們就回到《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看看在司馬遷筆下,叔孫通是怎樣一個人。
心懷大義
翻開《劉敬叔孫通列傳》,你會發現,司馬遷其實只花了三個段落,去寫叔孫通在投靠劉邦之前來回更換主公的事跡,而從第四段往后,司馬遷真正花了大量筆墨去描寫的,是叔孫通為儒家禮法建設做出的一系列變革和嘗試。
因此,在我看來,叔孫通這個人物,首先是一個心懷大義的“宗師”。
一方面,在《史記》中,你會看到,叔孫通無論換過多少位主公,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儒生”這一身份,即便是遇到討厭儒生的劉邦,叔孫通也只是不穿儒生的衣服,而沒有放棄儒生的立場。更重要的是,他每一次的“跳槽”,身邊都帶著一百多個儒家弟子。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里,叔孫通一直用自己的權勢和收入,保護著這些學生的安全,注重為儒學儲備人才。而在和平年代,叔孫通也一直照顧著這些學生的職業發展。漢朝建立之后,叔孫通更是大力提攜儒家學者,讓他們跟自己一同打造禮樂制度,這就為儒家學子們開辟了一條通過入仕,輔佐君王,實現理想和價值的路徑。后世著名的儒學大師公孫弘、董仲舒等人,都是叔孫通的后輩。
叔孫通之降漢,從儒生弟子百余人。
叔孫通聞之,乃謂曰:“漢王方蒙矢石爭天下,諸生寧能斗乎?故先言斬將搴旗之士。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
叔孫通因進曰:“諸弟子儒生隨臣久矣,與臣共為儀,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為郎。(《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另一方面,叔孫通還是第一個實現儒家“制禮作樂”理想的人。
所謂制禮作樂,說白了,就是孔子希望給整個社會提供一套行為規范,讓人和人之間能夠和諧相處,徹底遠離亂世。可惜在春秋戰國時期,群雄逐鹿,儒家的種種說教更顯得非常蒼白無力。這個理想孔子一輩子也沒實現,后來的孟子、荀子也都嘗試過,也都失敗了。而第一個用儒家禮法治國,并且成功推廣的人,是叔孫通。
當時,漢朝剛剛建立,雖然劉邦主張寬松的政治環境,但是國家還是要有一套治理體系。如何設計,如何調整,是劉邦面臨的一大難題。而以劉邦對儒生的態度,儒家禮法,絕對不是首選。
此時,叔孫通站了出來。他向劉邦提議,“儒生雖然不能一塊和您打天下,但是可以輔佐您治理天下。臣愿意去召集魯地的儒家學者,與臣一起制定禮儀。”
為了讓劉邦能夠接受儒家的禮制,叔孫通從漢初實際情況出發,對儒家古禮進行改良,制定出了一套符合劉邦需求的禮法。
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愿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
高帝曰:“得無難乎?”
叔孫通曰:“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禮所因損益可知者,謂不相復也。臣愿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
上曰:“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不久之后,叔孫通向劉邦展示成果。劉邦看到,在叔孫通的指導下,原本在朝堂上喝酒,胡亂喊叫,甚至拔劍擊打柱子的朝臣們,現在都排著整齊的隊伍魚貫而入,井然有序。劉邦看到后,感慨說“我今天才知道當皇帝可以如此尊貴!”
叔孫通用自己的方式,讓儒家禮法得以落實,并且讓統治者真正看到了儒學的價值。
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歡嘩失禮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乃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我們現在一想到漢代的儒學,往往會想到武帝時期董仲舒的“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將漢代儒學發展的功勞全都算在董仲舒頭上。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如果沒有叔孫通在漢初,堅持并推行儒家禮法的建設,可能董仲舒很難靠儒學進入漢王朝的核心決策層,后世的儒學發展,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從這個角度來看,叔孫通的確當得起“儒學宗師”,這樣一種定位。
靈活機敏
那么,既然叔孫通對儒學發展起到了這么重要的作用,為什么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儒家學者們,都不認可叔孫通呢?
在我看來,叔孫通最受后人詬病的一點,就在于他不受道德約束,連續跳槽,而且對每一任主公,他都是當面阿諛奉承,一見時機不對,就立刻離開。
那司馬遷是怎么看這個問題的呢?
在《史記》中,司馬遷并沒有避諱這一點,他寫叔孫通的第一件事,就是叔孫通明明看到了秦帝國面臨的危機,卻為了逃避懲罰,不顧實情,一味迎合秦二世。表面上博取了秦二世的歡心,而背地里他卻迅速逃走,在秦朝覆滅之前保全了自己。后來,叔孫通干脆在各路起義軍之間反復跳槽,從項梁到楚義帝,從楚義帝到項羽,最后從項羽投奔到了劉邦陣營。
通曰:“公不知也,我幾不脫于虎口!”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及項梁之薛,叔孫通從之。敗于定陶,從懷王。懷王為義帝,徙長沙,叔孫通留事項王。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叔孫通降漢王。漢王敗而西,因竟從漢。(《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但我提醒你注意,在《史記》中司馬遷對這些行為的看法卻遠為包容。 這是因為,司馬遷更多立足于叔孫通的生活環境。
別忘了,叔孫通從童年開始,就生活在動蕩無比的戰國時代。接著,整個社會又先后經歷了秦始皇滅六國、群雄滅秦和楚漢爭霸。對于在亂世中掙扎求生存的叔孫通來說,有再大的理想,也要先活下去。更何況,叔孫通還肩負了一百多個學生的安危和前途。
叔孫通憑借著自己的靈活機敏,洞察先機,多次逃離危險。最終認定了劉邦,再也沒換過其他主公。
在司馬遷筆下,叔孫通的人格形象,與其說是一個反復無常的小人,不如說是一個靈活機敏,深諳亂世求生法則的智者。
不拘小節
除了接連不斷地換主公,叔孫通作為一名儒家宗師,不被后世認可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為了實現目的,常常顯得毫無原則和底線。
最典型的一幕,就是叔孫通為了推行儒家禮法制度的建立,選擇了融合法家的制度,按照皇帝的實際需求,對儒家傳統古禮進行了很多革新。
這件事,簡直可以說觸及了儒家內部保守派們的逆鱗。在他們看來,“古法”“古禮”是崇高理想的象征,不容曲解和玷污。因此,在那些所謂的“正統”儒生眼中,叔孫通為了迎合劉邦的喜好,隨意更改儒家古禮,就是諂媚逢迎的小人行徑。
那么在《史記》中,司馬遷是怎么寫的呢?
司馬遷也記載了當時的儒家學者對叔孫通的抵觸,說:“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污我!”意思是,你的所作所為不合古道,我們不會跟你一起去。你走吧,不要玷污我們!”
面對這樣的斥罵,叔孫通則笑著說:“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你們真是見識淺陋,不懂得時勢的變化。
在叔孫通看來,與其追求一個永遠不能實現的理想,不如把理想變成可以一步步實現的目標。這種務實靈活的思維,是叔孫通的一大特色。
于是叔孫通使征魯諸生三十余人。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后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污我!”叔孫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后來,叔孫通因為制禮作樂,得到劉邦賞贈的五百斤黃金。叔孫通把這些黃金全部轉贈給自己的學生們,這個時候,司馬遷特意記下了這些學生的反應。他們非常高興,說“叔孫生誠圣人也,知當世之要務!”,意思是,叔孫先生真是一位圣人,知道什么才是當代最重要的事務!”
叔孫通因進曰:“諸弟子儒生隨臣久矣,與臣共為儀,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為郎。叔孫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賜諸生。諸生乃皆喜曰:“叔孫生誠圣人也,知當世之要務!”(《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叔孫通這種做事的策略,在司馬遷看來,已經不僅僅是儒家的做派,而且有了道家的色彩。所以在《劉敬叔孫通列傳》的最后,司馬遷特地用道家經典,《道德經》里的八個字,概括了叔孫通的一生。這八個字就是:大直若詘,道固委蛇。意思是,最正直的人往往最能彎曲自己,因為道路本來就是曲折的。
司馬遷很深刻地把握了這種復雜性,塑造了一個秉大義而疏小節的人格形象。
其實你想想看,在華夏歷史中,有很多這種類型的人,他們看上去奸猾世故,但實際上卻有著堅定的理想和信念,為實現目標,不拘小節,手段靈活。雖然現在,我們一提到這種人,想到的也許不是叔孫通。但在我看來,司馬遷筆下的叔孫通,就是這一類人格最早,也最典型的形象。
總結
好,現在我來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
今天這一講,我給你梳理了司馬遷筆下,叔孫通的人格形象。司馬遷真正花了大量筆墨去刻畫的,不是叔孫通的反復無常,而是他心懷大義,對儒家理想的堅持。叔孫通的靈活多變、圓滑逢迎,是為了在有限的資源里,獲得更大授權,去完成儒家理想的實踐。雖然,叔孫通對儒家禮法的改良,飽受爭議,但是他所代表的這樣一種秉大義而疏小節的人格形象,卻成了中華人格基因庫中一個獨特而不可或缺的存在。
最后再給你留一道思考題:像叔孫通這樣,秉大義而疏小節的人,你還知道哪些?你如何看待這類人?
關鍵詞:猴哥帶你讀懂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