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讀懂史記》
第四板塊、《史記》中的六波地理大開拓
第四十三講、秦始皇和第四波地理大開拓
今天這一講,我要繼續帶你從地理開拓的角度讀《史記》,我給你講講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
說到秦始皇,你肯定知道,他生平最著名的一件事情就是掃滅六國,結束了華夏大地上持續了幾百年的亂世。但是,在我看來,這個事情雖然影響巨大,可如果從地理大開拓的角度來看,實在稱不上秦始皇最大的功績。
我為什么會這么說呢?
這主要是因為,戰國七雄是從周帝國內部分化出來的,他們的地理范圍基本是在周的疆域基礎上,略有擴大,主要還是在黃河流域,再加上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部分地區。因此,秦始皇統一六國,對華夏地理世界來說,在空間層面沒有什么明顯的大變化。反而是秦始皇滅六國后,繼續擴張,在短短幾年內,向北進攻匈奴,將華夏世界的北部疆域擴展到了陰山山脈沿線;向南,征服了南部的眾多部落勢力,將統治范圍從長江流域推進到珠江流域,極大擴張了華夏世界的范圍,遠遠超出了周王朝的版圖。
在我看來,這才是秦始皇給華夏地理世界帶來的巨變,而這個“巨變”,又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北擊匈奴,南平百越。
今天,我就借助《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來給你具體講講,由秦始皇開啟的第四波華夏地理大開拓。
北擊匈奴:耕牧分割線上的爭奪戰
先說北擊匈奴,這件事乍一聽,似乎并沒有什么特別。在中國歷史上,中原跟匈奴起過無數次沖突,大大小小的戰爭更是數不清,為什么我會將這一次的開戰,看成是華夏世界的第四波地理大開拓呢?
原因就在于,秦始皇這一次北擊匈奴,不僅開拓了疆土,更重要的是,這場戰爭成功將耕牧分界地帶納入了中原王朝的控制范圍。這個耕牧分界地帶,大概就是從河北北部的燕山到陰山,再轉向南到甘肅省的臨洮,大致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吻合。
那么,這個地帶是怎么出現的呢?
如果你還記得,我在講齊桓公與第二波地理大開拓 的時候曾經提到過,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原地區,既有農耕文明,也有游牧文明,而且雙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隨著中原農耕勢力的逐漸壯大,游牧勢力被迫向遠方遷徙,中原逐漸成了純農耕世界。但農耕的生產方式,受降雨量等因素的影響,不可能無限擴張。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耕牧分界地帶,過了這個地帶,就無法進行農耕,而只能游牧。
這個中間地帶,就是農耕和游牧兩方勢力的必爭之地。
對游牧民族來說,他們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大量的優質戰馬,常常依賴著精兵良馬南下掠奪生存資源,而這個分界地帶就是他們進入中原的必經之路。
而對于農耕文明而言,控制住這個分界線同樣重要。作為當時最先進的生產方式,農耕可以最大化地推動經濟發展,但農耕文明的地理形態卻不適合飼養馬匹。而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人和馬,就是最重要的兩種戰爭資源。戰爭的力量,主要來自就人和牲畜的肌肉力。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常說兵強馬壯。其中,戰馬的作用尤其重要,一支沒有戰馬的軍隊,即便數量占優勢,戰斗力也常常居于劣勢。
因此,分界地帶對農耕文明就有了雙重作用。一方面,控制住耕牧分界地帶,相當于扼住了游牧民族的咽喉,有效阻止游牧勢力南下。而另一方面,這個分界地帶本身就是游牧-農耕的混合經濟區,中原王朝也可以在其中發展自己的戰馬養殖事業,從而變成一個既富又強的混合型國家,更有效地對抗外來侵略。
但是,在秦始皇決定北擊匈奴之前,這個分界地帶其實是在匈奴勢力手中的。
戰國時代中原各國忙于內斗,沒有精力對付北邊的匈奴人。結果匈奴人趁機控制了這個分界地帶,還以河南地(內蒙、河套一帶)為據點,直接威脅著中原王朝的首都。從這里出發,匈奴的輕騎兵,只需要一天一夜就可以殺入關中。
劉敬從匈奴來,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樓煩王,去長安近者七百里,輕騎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所以,秦始皇平定六國之后,迅速對匈奴發動軍事進攻,本質上就是要消除這個巨大的威脅,奪回耕牧分界地區的控制權。
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史記·秦始皇本紀》)
接下來,為了鞏固這個成果,秦始皇又在戰國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長城。秦始皇修建的這條長城,相當于是壓著游牧勢力的大門畫出的一條分割線,把可耕可牧的分界地帶,都劃入了自己的范圍。中原王朝則依托長城,既可以進行防御,又能主動出擊。
當是之時,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於匈奴。其後趙將李牧時,匈奴不敢入趙邊。後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陽,因邊山險巉谿谷可繕者治之,起臨洮至遼東萬馀里。又度河據陽山北假中。(《史記·匈奴列傳》)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不難明白,我為什么說,秦始皇的北擊匈奴,對華夏地理的開拓是一場巨變了。北擊匈奴,不光向北開拓了華夏大片的疆域,更是通過劃定耕牧分界線,修建長城,為農耕世界打造了一個可攻可守的戰略布局。
現在,秦始皇在耕牧分界線上的事業算是說清楚了。接著,咱們再看秦始皇在南邊的開拓事業——南平百越。
南平百越:海岸線的統一
跟北擊匈奴相比,“南平百越”這件事,可能有些同學并不熟悉,我在這里給你簡單介紹一下。
這里面,“百越之地”指的是長江以南,到東南沿海的部落勢力。而所謂“南平百越”,是說秦始皇在稱帝后不久,立足長江流域,對珠江流域發起的全面擴張。在秦始皇的時代,南方并不發達,政權分散。秦始皇沒費多大力氣,就征服了百越地區的部落勢力,并設置了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三個新的郡,遣送罪犯去戍守,也就是把今天的湖南南部,浙江南部、福建、廣東、廣西這幾個地方納入了統治范圍。
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史記·秦始皇本紀》)
從地理開拓的角度來看,通過這一行動,秦始皇將華夏世界的范圍,從黃河、長江流域,進一步擴展到珠江流域,這就極大地開拓了華夏世界的南部邊界。
而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秦始皇第一次探明了中國東南沿海的海岸線。而控制中國東南沿海漫長的海岸線,意味著能最大限度地發掘海洋資源。說到海洋,很多人總會覺得,海洋是到了大航海之后才凸顯重要價值。其實不是這樣的。
在中國古代,沿海交通和近海經濟,向來具有重要意義。古人很早就發現了,他們不僅可以從海洋中獲得各種食物,還能制造海鹽。而鹽在古代是具有戰略重要性的資源,通過對鹽的控制,可以有效實現社會資源調配,迅速聚集大量財富。像之前我給你講過的管仲改革,特別注重發掘齊國的海洋資源,在短期內幫助齊桓公積累了巨額財富。
與此同時,海洋在古代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價值。在古代中國,中原地區的最大威脅,是來自亞歐大陸腹地的游牧勢力的入侵,沿海地區反而相對安全,不會遇到遠方來的大規模入侵。所以,沿海地區意味著大后方。海岸線越長,不僅意味著能夠掌控的海洋范圍越大,還意味著后方越大。這些原因綜合在一起,讓海岸線對古人有了特殊價值。
而第一個探明并統一了中國大陸地區一萬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線的人,正是秦始皇。
同時,正是在這個“沖向大海”的過程中,秦始皇為了保障南進的物資供應和兵員調度,又開鑿了著名的人工運河靈渠,實現了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聯通。這個靈渠,也就成了邗溝運河 之后,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戰略級運河工程。
秦始皇通過北擊匈奴,南平百越,控制了耕牧分界線,開拓了海岸線。而這兩條線,自從秦始皇劃定以來,貫穿了中國以后兩千多年的歷史。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是在秦始皇的基礎上,立足這兩條線進行戰略布局。
總結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我來總結一下。今天這一講,我給你介紹了秦始皇北擊匈奴、南平百越這兩個動作背后的地理開拓意義。然后,我運用地緣戰略分析法,揭示了農業文明時代,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兩件大事是控制耕牧分界線,以及開拓海岸線。因為控制了耕牧分界線,所以讓富和強結合在了一起。因為開拓了海岸線,所以讓陸和海融合在了一起。這就是華夏世界的第四波地理大開拓。
最后,再給你留一道思考題,從海岸線這個角度,你認為海岸線對古代中國還有哪些重要價值?
關鍵詞:猴哥帶你讀懂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