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1
淮2闊洲多忽有村,棘籬3疏敗謾4為門。
寒雞得食自呼伴,老叟無衣猶抱孫。
野艇鳥翹5唯斷纜,枯桑水嚙只危根。
嗟哉生計6一如此,謬入王民7版籍8論9。
寬闊的淮河沙洲上忽見一小村,荊條編的籬笆有個缺口便當門。
寒風中雞兒得食正在呼喚同伴,老頭衣衫單薄懷里還抱著孫孫。
小船翹著尾巴僅剩下一根斷纜,枯桑被水沖蝕只殘留著點樹根。可嘆百姓的生活竟然如此悲慘,荒謬的是他們還被視為大宋民。
1、小村:指淮河泛濫成災后的一個貧困小村。
2、淮:淮河。
3、棘(jí)籬:用荊棘編的籬笆。
4、謾(màn):馬虎,隨便,此處指隨便地、草率地。
5、鳥翹:像鳥尾翹起的船頭。
6、生計:謀生的方法。
7、王民:臣民。
8、版籍:交納租稅的戶籍。
9、論:看待。
《小村》是北宋詩人梅堯臣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前兩聯詩人極言所見村莊在淮水洪災過后的蕭索,后兩聯寫受災百姓的悲慘且官府冷漠視之,無所撫恤。全詩通過村內外的蕭索凋敝,營造了一種悲戚的氣氛。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深切地同情下層勞動人民,并且具有強烈的民本思想。
這首詩作于宋慶歷八年(1048)秋。當時淮河流域遭受水災,洪水所漫,受災州縣頗多。詩人所到之處,村落被淹,一片澤國,人煙皆無。梅堯臣由汴京返宣城,而途中路過淮河,看見河岸邊有一個小村,房屋鋪設破敗零落。詩人因此感到民生之艱,乃作此詩。
首聯描寫偶遇小村,見破門殘立。“淮闊洲多忽有村,棘籬疏敗謾為門。”在淮河流域水災過后,詩人所到之處,村落被淹,一片澤國,人煙皆無。這個時候忽然看到一個村子,詩人非常驚奇。從“忽”字可以看出詩人的驚喜之態。可是走近一看,只見破敗散落的籬笆墻上湊湊合合地裝著一個門。
頷聯詩人描寫村中的情況。“寒雞得食自呼伴,老叟無衣猶抱孫。”寒雞偶然尋得食物,還在呼喚它的伙伴。用一“寒”字,既寫出雞已冷得瑟縮可憐,又點明季節已是深秋。村中的老頭兒沒有裹體的衣服,卻抱著孫子,用自己的身子為孫兒取暖。村里家禽很稀少,人亦稀少,詩中沒有寫丁壯的人,暗示壯年已流離到外地去謀生了。這一聯與首聯借以“棘籬”、“寒雞”、“野艇”、“枯桑”等意象,突出這個村子人煙稀少、破敗荒涼的情景。
頸聯詩人進一步描寫村中之破敗。“野艇鳥翹唯斷纜,枯桑水嚙只危根。”水上飄著一只小船,船頭翹起,猶如鳥雀翹著尾巴,船上闃然無人,只留下斷纜。村上沒有樹木,枯了的桑樹也被水嚙走了,只剩下一點殘留的根子。
尾聯寫村上百姓災后無助,詩人加以同情。盡管沙洲村上人家,災后現狀如此凄慘,他們還是被謬誤地編入交租完糧的戶藉,作一般的王民看待,得不到應有的撫恤,十分可悲。詩人詠嘆至此,不再評論,可以看出詩人對這些窮苦災民,傾注滿眶同情的淚水。
這首詩詩人雖表面上無指責、諷刺之意,但從最后兩句看,實際上卻婉轉的譴責了官府胡亂收稅,不顧百姓死活的做法,一片凋敝的場景,令人觸目驚心,字里行間流露著詩人深深的同情。
梅堯臣 :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