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溫庭筠的《菩薩蠻·牡丹花謝鶯聲歇》
牡丹花謝鶯聲歇,綠楊滿院中庭月。相憶夢難成,背窗燈半明。
翠鈿金壓臉,寂寞香閨掩。人遠淚闌干,燕飛春又殘。
牡丹花謝,夜鶯也停止了歌聲,月光在滿種滿綠楊的庭院。我思念著你難以入夢,背窗陪伴著長夜孤燈,看著它昏昏欲滅。
玉翠金鈿低垂在我的臉上,在緊閉著門窗的閨閣里,我只覺心中滿是孤寂。想到遠在邊關的親人,想一想燕子銜走的春光,傷心的淚,不停地淌。
菩薩蠻: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等。雙調四十四字,屬小令,以五七言組成。上下片均兩仄韻轉兩平韻。
鶯:鳴禽類,鳴聲清脆,宛轉如歌。
夢難成:指難以入眠。
背窗:謂人面背窗。一說為北窗。
翠鈿(diàn):用金翠珠寶等制成花朵形的首飾,即花鈿。
金壓臉:金玉飾物下垂遮住了臉。
香閨:女子居室。
淚闌(lán)干:比喻淚流滿面的樣子。闌干,交錯縱橫的樣子。
此詞約作于大中(唐宣宗年號,公元847年—公元860年)后期。據《唐才子傳》和《北夢瑣言》記載,溫庭筠與相國令狐绹之子令狐滈關系很好,常出入于令狐館中。當時唐宣宗喜歡曲詞《菩薩蠻》,令狐绹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囑咐他千萬不要泄漏出去,而溫庭筠卻將此事傳開,令狐绹大為不滿。《樂府紀聞》記載此事云:“令狐綯假溫庭筠手撰二十闋以進。”據以上可知《菩薩蠻》諸闋乃溫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進獻唐宣宗之作。其時當在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十月至十三年(公元859年)十月之間,《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編為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前后,正值溫庭筠屢試不第之時。
這是一首閨怨詞,主要描寫閨中思婦憶念遠人的悠悠情思。上片先寫外界環境,再轉入室內寫人,點明主人公傷情懷遠的具體情狀;下片抒寫女主人公在此情此景中的感受,充滿相憶之苦與人生感慨。全詞意脈連貫統一,情景交織互滲,結構首尾呼應,創造出回環往復的抒情效果。
上片首二句寫外界環境。“牡丹花謝”“鶯聲歇”“綠楊滿院”可見時當春暮,“中庭月”則點明“夜”。這兩句,除表現時間外,又兼有布置環境的作用,楊樹滿院,濃綠暗淡,月到中庭,灑下清冷的光輝,同時點出了女主人公情緒的外感因素。
“相憶”兩句,轉入室內寫人,直接點明在這暮春良宵之時,主人公傷情懷遠的具體情狀:因離別而相憶,繼而輾轉反側,徹夜不眠,相伴的只有“半明”的孤燈,想要做個遠夢,與遠人相偎相倚,可夢也難成。
下片深入一層,寫女主人公在此情此景中的感受。先刻畫女子的情態:“翠鈿金壓臉”,以首飾之繽紛富麗反面襯托美人之孤寂;再寫香閨的孤獨:“寂寞香閨掩”,以香閨之掩閉正面狀美人內心之凄苦,深動人心。末二句既嘆春去匆匆,也嘆年華易逝,一筆兼寫兩意,相憶之苦與人生感慨融為一體。
“人遠淚闌干”,正面揭示出孤獨與寂寞都是因為“人遠”所致;而“燕飛春又殘”,再從側面暗寓主人公的青春正隨時光的流逝而流逝。香閨空掩,盛裝之下,卻難掩寂寞;無語淚流,春已暮,人未還,真不知這種等待還要持續多久。以景結情,感情的表露凄惻感人,更加渲染出無限感傷的意緒。
這首詞時而正面描寫,時而側面描寫,回環往復,層層深入。全詞意脈連貫統一,情景交織互滲,結構首尾呼應,創造出了回環往復的抒情效果,意味深長。
溫庭筠 : 溫庭筠(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