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蘭修(清)(約公元一八二一年前后在世)字石華,廣東嘉應州(今梅州)人。生卒年均不詳,就讀于粵秀書院,約清宣宗道光初前后在世。嘉慶十三年(公元一八o八年)舉人,官信宜訓導。生平枕經葄史,嘉慶戊辰舉人,官至訓導(從八品),有詩文名。構書巢于粵秀書院,藏書數萬卷,顏其室曰守經堂,四十三任粵秀書院院監。自稱經學博士。蘭修所著有《荔村吟》、《草桐華閣詞》,及《南漢紀》五卷,《端溪硯史》三卷等,均《清史列傳》并傳于世。
吳蘭修(1789~1839)清藏書家、學者。字石華,原名詩捷,嘉應州(今廣東梅州)人。嘉慶十三年(1808)舉人,官信宜縣訓導,出任粵秀書院監課、學海堂山長。篤好文史,喜治經學,自稱經學博士。建書樓于粵秀書院,藏書3萬余卷,名為“守經堂”,其中有宋元本及舊抄手校本,紙墨奇古,藏書之名與曾釗并稱。自稱:“嶺南地濕,易長蠹魚,藏書無至二百年者。吾家守經堂藏書數量多于勉士,而舊槧不及焉”。陳昌齊為他作《守經堂記》,稱他四部之書已初備。刊刻《嶺南叢書》;著《端溪硯史》、《桐華閣詞》、《南漢記》、《宋史地理志補正》、《荔村吟草》、《學海堂集》、《學海堂叢刊》、《南漢金石志》、《吳蘭修詞選》、《石華文集》、《方程考》等。
阮元任兩廣總督時,將廣州越秀山越王臺故址改建“學海堂”,作為粵秀書院、羊城書院、越華書院、端溪書院四大書院諸生研習經史之所,因賞識吳蘭修博通經史,任命他為第一任學長。
吳蘭修自建藏書室,藏書達數萬卷。他治學嚴謹,工詩文,擅算學,精考據。他對南漢史的著述成就更大,是我國著名的史學家。他竭十年之精力,寫成《南漢紀》五卷,被史家稱為“十國紀事之書之冠”。嗣后,他又著成《南漢地理志》一卷、《南漢金石志》二卷及《考定南漢事略》等。這些著述為南漢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資料。他不僅精通文史、詩詞,且經學造詣亦甚深。“學海堂”課業是以經學為主,以史為輔,吳氏為首任學長,自榜其門曰“經學博士”。吳蘭修曾撰修廣東《封川縣志》并為《廣東通志》十二總校刊之一。
吳蘭修“麒麟騰云硯”
此硯為老坑大西洞石材所雕制,石色天青微帶紫,長15.6厘米、寬10.3厘米、厚5.6厘米,硯額雕一活靈活現的麒麟騰云圖案。麒麟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瑞獸,與龍、鳳、龜共稱為“四靈”,它是中國古人創造出來的虛幻動物,其外形集龍頭、鹿角、獅眼、虎背、熊腰、蛇鱗、馬蹄、牛尾于一身,雄稱麒,雌稱麟。在中國眾多的民間傳說中,無處不體現出它特有的珍貴和靈異,它往往是安排在太平盛世之際,伴隨著圣王或喜慶祥瑞而出現,在瑞氣祥云繚繞中款款而來。有的把麒麟說成是能吐玉書的圣獸,有的還給麒麟插上雙翼,說它能從日月飛翔,是天上的星宿,是吉祥的預兆。這方硯所雕之麒麟就是在瑞氣祥云的繚繞中騰云而至,在麒麟之下,設計者把硯池雕成云窩狀,以作祥云來襯托麒麟。此硯石質極為細嫩,微塵青花如煙云浮動,色澤均勻,于是,收藏者在此硯之右壁鐫銘曰:“嫩如煙,聲如木,最難得也”。銘意是說,此硯的色澤就象煙氣那樣新鮮淺淡,聲音就象敲木頭那樣沉實(這是老坑端石特有的發聲)。署款“論者嶺南人蘭修記” 下鈐朱文“吳”字方章一枚。吳蘭修是《端溪研史》的作者,其字石華,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梅縣區)人。為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舉人,官信宜訓導。其精詩詞,藏書數萬卷,室曰“守經堂”。著有《荔村吟》、《草桐華閣詞》,及《南漢紀》五卷,《端溪研史》三卷等。
此硯左側壁亦鐫刻有一銘:“玉以比德,君子是式”。大意是說,用這方象玉一樣的硯臺來比喻道德,是君子學習的模范。銘款“蕙軒”。蕙軒者,名吳嘉漢,字虞三,號蕙軒,江蘇如皋人,善畫工書,尤精蘭竹,常游京師,與朱舒云等書畫名家齊名。
吳蘭修這方“麒麟騰云硯”之石材為大西洞石第三層上等石肉料所雕制,石質肥潤墩厚,制硯尺寸為黃金切割標準,構圖嚴謹、刀法遒勁,雕工精美,規整大度,所雕麒麟之姿態、神情及祥云等的處理非制硯大家莫能,并且配有一個精美的紅木天地蓋硯匣,可謂彌足珍貴。此硯于 1986年為謝志峰先生在廣州市文物總店內銷購得,現陳列于肇慶市博物館(閱江樓)之謝志峰捐贈古端硯陳列廳內。